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部分 (1 / 4)

至此,中國投入淞滬戰場的兵力己經超過二十五萬人,日軍約有十萬。雙方兵員之比約為三點六比一。

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國南方素有〃天堂〃之林的江浙平原,富饒而廣袤的蘇杭三角洲的大小城市和鄉村,戰爭的烽煙好像雷雨前的陰雲那樣迅速遮蓋了晴朗的天空。塗著膏藥旗的日本飛機將成噸的炸彈和機槍子彈傾瀉在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頭上,於是往內地逃難的人群就好像一眼望不到頭的河流不分白天黑夜向西流動,本世紀以來中國人民頭次有可能進行經濟建設的歷史性機會被日本侵略者的槍炮無情地斷送了。硝煙滾滾,炮聲隆隆,一支新編成的第十五集團軍十萬官兵肩負救亡重任和小米步槍,星夜兼程沿水路、公路和鐵路浩浩蕩蕩開往淞滬前線。新到任的淞滬前敵總指拄兼集團軍總司令陳誠坐在一輛顛顛簸簸的吉普車裡蹙眉沉思。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陸軍上將,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畢業,國民黨中央嫡系的首腦人物之一。他自一九二四年入黃埔軍校追隨蔣介石以來,曾為蔣介百削平群藩,建立和鞏固政權立下汗馬功勞。一個月前〃七·七事變〃爆發,時任軍政部次長的陳誠受蔣秘密召見,詢問其對策。陳答:〃……我國軍事落後,且未有充分作戰準備,不宜實施速戰速決之戰略。相反我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經濟資源分散在各地,具有長期作戰之條件。故我國對倭作戰之最高指導方針,應為實施持久消耗戰略〃……在抗戰第一階段,國軍對倭之攻勢,僅作有限度之抵抗;爾後主動轉進,以消耗敵人戰力,儲存我軍主動;藉以時間換空間,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以求達成阻敵前進,建立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云云。(《國民黨高階將領列傳·陳誠傳》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可見得當時中國不乏有英明預見者,〃持久戰〃論在國、共兩黨不謀而合,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英雄所見略同。

吉普車不停按響喇叭,迎著公路上西去逃難的人流緩緩行駛。

總司令的車隊從南京開出就一路遇空襲時停時開,越接近前線公路上扶老攜幼的難民越多。由於親眼目睹這幕成千上萬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景,陳誠那張本來就不苟言笑的嚴肅的長臉變得如同生鐵鑄就一般無比生硬,腰板挺直,雙手握拳,指關節捏得嘎嘎響。大凡熟悉這位南京來的少壯派軍政大員脾氣的人都知道,總司令城府很深,公開場合從不輕易動感情,即使大喜大怒也決不形諸於色。他屬於那種善於剋制情感和服從理智的鐵腕男人。

從精神氣質上講,陳誠與蔣介石天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浙江人,都出生於下層社會家庭,都不滿足現狀,野心勃勃,渴望建功立業。都有很深城府,嚴於律己,察顏觀色,鑽頭覓緩和楔而不捨,等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一九二四年蔣介石頭次遇到還是黃埔軍校學生隊二十六歲的上尉教官陳誠時,他正在路燈下刻苦攻讀《三民主義》。正是這次偶遇使蔣對這位部下產生了某種屬於男人之間的那種很重要的信任感,也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意思,從此他們開始長達將近半個世紀相得益彰和患難與共的師生關係。〃亂世出英雄〃,太平盛世人人只好去經商或者論資排輩。青年陳誠一旦追隨蔣介石就忠心耿耿矢志不移,歷經磨難而不悔。這種情形很像恩格斯崇拜馬克思:斯大林效忠列寧,蔣介石投奔孫中山,我們與其說這是被稱做〃偉人〃的那些傑出人們的人格魁力的強大吸引,無寧說這是一種共同事業的需要。因為從另一種意義講,偉人不是個人,而是一種優秀群體,即群體智慧的集合體,越是偉人在他四周集合的人材越多……一聲馬斯,公路上人群大亂,行進中的軍隊受到干擾被迫停止前進。前往察看的副官回來報告說,原來是一輛難民的馬車受驚,撞傷撞倒好幾個士兵。

總司令走下車來,撞傷計程車兵腿上淌出鮮血,那個自知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