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
這是出自諸葛亮的《勉侄書》,勉勵自己的侄子諸葛恪。
自此之後,志存高遠四個字,就成為長輩勉勵晚輩的最常用成語。
很滿意張譚的回答,張賀農又問:“落款呢?”
“辛巳年,干支紀年,巳是蛇,今年是蛇年;初商,農曆七月。”
受到爺爺的影響,張譚對書法也是研究過一段時間,古代題字繪畫的時候,落款都喜歡故弄玄虛,七月不寫七月,非要寫什麼京月、蘭秋、孟秋、上科、霜時、夷則、肇秋、初商,不研究書法的,根本弄不懂哪月對哪月。
還有更玄乎的,干支紀年也要弄一番玄虛,像辛巳年就能寫成重光、大荒落(古代的說法,太歲在辛叫重光,太歲在巳叫大荒落,太歲指的是木星)。
至於為什麼七月又稱初商,張譚心想,大概是“商”在古代是星名,指的是二十八星宿的心宿,“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火”說的就是心宿中的一顆“大火星”(指心宿二,不是火星)。
大火星隨時間在天上變化位置,於是有了七月初商、八月仲商、九月暮商的稱呼。
“好,功夫見漲。”
考校了張譚一番,張賀農十分滿意,等題字的墨水乾了,捲起來送給了張譚,這才放張譚母子出門。
母子倆,下一站,繼續去叔伯家裡炫耀去。
第034章 傳奇故事
鄰里之間,親朋之間,即便是關係很熟悉很親密,也不代表著彼此之間沒有矛盾。
老張家這一大家子,在崗集鎮橋安社群,也算是不小的宗族勢力。畢竟張賀農這一輩就有兄弟、堂兄弟差不多十幾個。而張賀農這一支,也有四男一女,分別是張譚的大伯、父親、三叔、四叔、小姑。
小姑遠嫁陸安市,其他人都住在橋安社群。
連房子都是挨在一排、建在一起。
大伯家幾個兒女都長大成。人了,不符合譚明霞拿來作為張譚的比較物件。真正的比較物件,是三叔家的老大、老二,四叔家的獨子。
這三人跟張譚都差不多大,歲數相差不超過兩歲。
從小一起長大,玩在一塊,當然,也是一路打架打過來的。不僅堂兄弟幾個互相會攀比,連帶的幾人的母親,也會互相攀比。
堂兄弟幾個人,成績都一塌糊塗,目前除了張譚去雙墩中學唸書了,其他三人中三叔家的老大,在崗集中學念高二。三叔家老二因為比張譚小,還在唸初三。至於四叔家的獨子,也比張譚大,但留級了兩次,目前也在唸初三。
合淝地區普遍實行五年小學、三年初中的八年義務教育,可能是小學少念一年的關係,到了初中,兄弟幾個成績都挺爛的。
以前只能比爛,現在終於不同了,張譚小夥子翻身了,小說直接印在書上,成了響噹噹的作家。
這是老張家祖上至今,從未有過的光耀門楣之事。按照族譜記載,張家往前追溯五代人,都是務農。張譚的爺爺張賀農,就是因為貧下中農出身,才會在那個年代,當上公社幹部。當然,張譚的奶奶家,據說是“書香世家”,奶奶的父親、奶奶父親的父親,都是教書匠。
張賀農的名字,就是張譚奶奶的父親幫著取的,還教了張賀農讀書寫字,擺脫了文盲身份,並且得到賞識,娶了連女兒都嫁給他做了老婆。
小時候,張譚很喜歡聽爺爺說他的故事,感覺那就是一段傳奇,農民的逆襲。
張賀農年輕時候家貧,念不起書,就給地主家放牛,但是他對唸書充滿渴望,經常去聽地主家小孩上課。授課老師,自然就是張譚奶奶的父親,也是因為如此,張譚奶奶的父親,才會賞識張賀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