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認為是英國人給印度送去了先進的思想,英國人給印度輸送了革命的理想,英國給印度送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如果有人這樣認為,那麼,這隻能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
於是,在英國統治印度以後,印度事實上可說是成了兩個印度,一個是以新德里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另一個是由五百六十五個土邦組成的印度,這些土邦王公依然作為世襲的、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統治著印度三分之一的領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各個土邦之間的狀況千差萬別,某些富饒的土邦,比如海德拉巴和克什米爾,其面積與人口幾乎與歐洲列強不相上下,王公的宮殿裡堆滿了價值連城的稀世珠寶。但也有一些貧窮的土邦,疆土狹小得僅僅相當於一座公園,王公的家產微薄到近乎乞丐,只能住在破舊的馬廄內。
總體而言,印度各土邦的王公們,無論是富有者或者貧寒者,無論是篤信宗教者或者驕奢淫逸者,無論是**沒落者或者開明進步者,無一例外地對英國忠誠不二,效盡犬馬之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他們都為英國慷慨解囊,流血犧牲。甚至組織、裝備、訓練了數支遠征軍,在米字旗的指引下,廝殺於各個戰場。
即使是到了英屬印度殖民地崩潰瓦解的過程之中,印度傳統土邦王公的造反態度也並不積極,其中相當一部分王公,甚至為大英帝國忠心耿耿地奮戰到了最後一刻,直至被鮑斯的印度國民軍打到兵敗國滅。剩下一些王公也是在無奈之下擁兵自重,或是投靠相對寬容的甘地一方,或是自立為王,暫時觀望。
事實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大英帝國的軍旗,能夠有朝一日重新在南亞次大陸的土地上飄揚。
——雖然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錢德拉。鮑斯和他領導的國大黨激進派,在鎮壓土邦王公的手腕上遠遠不能跟俄國布林什維克相比,充其量也就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廢藩置縣”、“四民平等”那個等級。具體來說就是廢除種姓制度、沒收不合作王公的土地、發展工業化等等。但對於這些思想境界多半還停留在封建農奴時代的印度土邦王公來說,這就已經是好像魔鬼一般大逆不道的行為了。
更別提在革命戰爭的動盪之中,即使是發動戰爭的國大黨,也根本控制不住混亂的社會秩序。很多出身草根的強人,紛紛利用失控的局勢,趁機起兵作亂,把地主王公們殺得人頭滾滾——雖然印度的宗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識,但當烽火已經燃起之後,依然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暴民們以下犯上。
相比之下,甘地那種“讓印度回到英國人抵達之前的狀態”的主張,卻是讓諸位王公們甚為心動:哪怕回不到英國人到來之前的“美好時光”,而是重新跪倒在米字旗下做英王的忠臣,至少也比現在要強吧!
而隨著殘酷戰爭和流血革命的不斷發展,曾經主張獨立的甘地也漸漸開始覺得,與其讓印度就這樣不斷地流血,最後撕裂成一堆碎片,還不如讓一切都回到英國人統治的太平時光呢!
——如果說,鮑斯領導的印度國大黨激進派,或多或少還有幾分革命者殺伐果斷的風範,那麼甘地領導的國大黨溫和派,就已經根本算不上是革命家了,只能說是擅長作秀的政客和滿嘴忽悠的空想家了。
因此,甘地是真心厭倦了流血犧牲,希望不惜一切代價恢復和平;殘存的土邦王公是對革命恨之入骨,想要讓印度恢復到之前的舊狀態;尼赫魯則是想要擠掉現在的國大黨主席鮑斯,自己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