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耶律大石的屋子很清靜。桌上和書架上擺著幾件青花瓷器,牆上掛著一幅花鳥畫和一幅大字,窗臺上放著一盆蘭花,看上去很像是文人士大夫的書齋,而不是草原射鵰手的氈帳。
在搖曳的燭光下,可以看出這位契丹翰林耶律大石,果然是長得相貌堂堂,頗為斯文儒雅,一看就是個滿腹經綸的文人模樣,只可惜右腿有點瘸,據說是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症的緣故。
然而,他此時跟“護國真人”郭京提出的要求,可是一點兒都不溫文爾雅,反倒是堪比獅子大開口。
“……米麥十萬石?裝備一萬人的刀劍弓弩?軍費一百萬貫?還要一批磚茶和食鹽?”
看著耶律大石遞過來的單子,郭京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臉色甚是難看,“……大石林牙啊!且不說大宋有沒有給契丹提供軍械輜重的義務,你一口氣問我們要這麼多東西,難道不覺得自己太貪得無厭了嗎?”
“……真人教訓的是,貴部先是焚燬女真賊窟會寧,報了我契丹子民亡國之仇,之後又不遠千里護送我族同胞與先帝遺骸而來,實乃我契丹一族的大恩人,本應重金酬謝才是。”
耶律大石露出“憨厚”的笑容,無比“誠懇”地說道,“……怎奈我大遼已是山窮水盡,要什麼沒什麼,雖然喜聞女真賊寇遭遇重創,使得我契丹有了復國的良機,但可敦城這邊卻是府庫空虛,連起兵出征的軍費都籌集不起來,所以只能盼著大宋能夠慷慨解囊、資助一二了。日後若能光復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附近,契丹一族的發源地),奪回祖宗陵寢之地,凡真人要求之事,寡人無有不允!”
說起來,耶律大石眼下之所以丟了節操不要,厚著臉皮向郭京索要資助,也實在是一樁無奈之舉。
——原本,曾經是遊牧民族的契丹人在立國二百年後,遼國上下早已高度漢化,無論軍事、政治、經濟體制都跟傳統的中原王朝相差無幾。但是眼下在丟光了絕大部分的疆土,只剩下以可敦城為中心的一片草原之後,耶律大石的這個流亡政權,就又重新恢復了遊牧民汗國的本來面貌。
從理論上說,耶律大石眼下還擁有一萬多弓馬嫻熟的精銳騎兵,但這些軍隊跟之前的匈奴和突厥一樣,是以部落組織為基礎,兵民合一的“非正規武裝”,真正的控制權屬於各個部落的酋長,而非耶律大石這個名義上的主君……從好的方面來講,這種兵制在一定程度上把遊牧民族的生產活動與軍事活動聯絡起來,把宗法關係與官兵關係混糅起來,把核心組織與外圍組織配合起來,因而其短時間內的軍事組織強度和動員效率,遠遠高於一般農業國家的軍隊。往往只要首領一聲令下,上萬部眾就能迅聚集起來南下會獵。
但這種軍事體制的缺陷也很明顯。首先,這種制度頗有點中世紀歐洲“我是國王的附庸,但我的附庸不是國王的附庸”的味道——在這支軍隊之中,耶律大石真正能夠如臂指使的嫡系部隊,不過是可敦城內的五百契丹宮帳軍和一千多城防軍而已,其它部隊都是各個酋長的部眾,無法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其次,這還導致了軍隊指揮效率的異常低下,以及動員困難的異常巨大——耶律大石能夠隨時動員的部隊,就只有城內的這一千五百常備軍。至於其他部落的兵馬,就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和足夠的利益,才能動員起來:如果是金軍越過大漠來襲,草原各部落自然會殊死奮戰;如果是在秋高馬肥之時南下劫掠,那麼也會有大半的遊牧部落樂意跟耶律大石一起去南方發財;但如果是讓大家在初春休養生息之際,馬匹削瘦掉膘之時,跟著耶律大石一起長驅千里,去光復契丹人的江山……這個就得商量一下價錢了。
——如果耶律大石想要恢復遼國,第一步就必須打回上京臨潢府的契丹祖地,然後發動那裡的契丹部落,徵集起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