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頁 (1 / 3)

翌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上海《文匯報》《解放日報》以及諸多媒體都刊登了新華社的這一電訊。

由於郭穎要帶著攝影記者趕到我家進行採訪,我趕緊找出26年前的採訪筆記、照片……

此後的幾天,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上海《勞動報》《深圳商報》等相繼對我進行採訪,報導我在26年前參加搜尋彭加木。香港鳳凰衛視也邀請我專程前往北京,參加製作專題節目《尋找彭加木》。

◆彭加木是何許人?

對於30歲以下、甚至40歲以下的年輕讀者來說,彭加木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在追述當年如何找尋彭加木之前,在這裡先對彭加木作一簡單的介紹:

彭加木(1925─1980),原名&ldo;彭家睦&rdo;,漢族,1925年出生在廣州近郊番禺縣一個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親希望闔家和睦,故為他取名&ldo;家睦&rdo;。1947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後進入國民黨&ldo;中央研究院&rdo;醫學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助教,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彭加木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中國科學院準備組織一個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分赴邊疆各地調查資源,他主動放棄出國學習的機會,積極向組織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給郭沫若的信中說:&ldo;我志願到邊疆去,這是夙願……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rdo;1957年他身患縱膈惡性腫瘤,回到上海治療,以頑強的意志同疾病作鬥爭,病情稍有好轉就重返邊疆。他先後踏遍雲南、福建、甘肅、陝西、廣東、新疆等十多個省區,曾幫助組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每年到新疆工作一段時間。他改名彭加木,意即架起通往邊疆的橋樑。1964年彭加木成為上海科技界的先進標兵,提升為副研究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彭加木提升為研究員,並擔任中國科學院新疆科學院副院長。他先後十五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三次進入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30分,因科學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動出去找水井,不幸失蹤。1981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授他為&ldo;革命烈士&rdo;。

彭加木曾經三次到羅布泊進行科學考察: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至3月30日,彭加木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羅布泊一週,採集了水樣和礦物標本,對當時流入羅布泊的三條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河水的鉀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認為羅布泊是塊寶地,可能有重水等資源。重水是製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質,20世紀60年代我國需花大量外匯購買重水。他不顧身患癌症的身體,主動請纓為國家找天然重水,由於時間短促,雖未找到天然重水,但是他的獻身精神卻令人感動。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日兩國電視臺組成《絲綢之路》攝製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先期到羅布泊進行細緻的科學考察。他說:&ldo;我彭加木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路來的勇氣,我要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的發言權。&rdo;此行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糾正了國外探險者的一些謬誤。科學考察結束後,又為中日兩國攝製組找到了從古墓地、興地山進入樓蘭的道路,還重走了從樓蘭環繞羅布泊到達若羌的絲綢之路中段。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率科學考察隊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因羅布泊在1972年前是水鄉澤國,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