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1部分 (1 / 1)

�窠齟嫣焓Ω�蛔�����瀾討氐憧�毆�壑�弧!對企牌咔�肪磯��摺抖刺旄5亍吩仄湮�瀾唐呤��5刂�械牡諶���5兀ɡ��焓�啊讀�⑸街盡煩浦��瀾痰詼��鷗5兀��磧小跋閃槎薊帷薄ⅰ跋扇順恰敝��晃�盤焓�笙凳讕又�兀�侵洩�瀾堂�街�弧A�⑸皆誚�鞴笙�匚髂喜俊F涿��衫從卸�擔閡晃揭隕叫蔚妹�G逵赫�督�魍ㄖ盡肪硎�輝疲骸傲�⑸皆詮笙�嗇習聳�錚�椒宥災牛�慈嫋�ⅰ!倍�驕菡帕旯適碌妹�A�⑸�

1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雲:“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2後說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雲:“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3龍虎山是天師道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o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o)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④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⑤卷六《張諶傳》曰:“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6張盛建傳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

歷史回顧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道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此期所建宮觀為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兩宋時期,張道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期間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其中,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然自漢至今,桑海靡常,多數宮觀早已廢圮,儲存者唯有天師府。

地理位置

龍虎山確有龍山和虎山。形似龍與虎。但本志所記述的不僅僅指龍山虎山,也不是歷史上貴溪縣所屬的龍虎山範圍。自2o世紀8o年代設立景區管理機構、對外開放、展旅遊業以來,龍虎山的境域範圍幾經變更,至本志編纂時,鷹潭市劃定以仙水巖為中心的約2oo平方心裡的範圍歸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委員會所轄,本志所記述的範圍即為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的規劃範圍。g

'奉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