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如果能維持溫飽,誰又願意去做偷雞摸狗的事情呢,大家也願意活的有尊嚴。
孩子們送入裡坊學校讀書,大家們週末甚至也去學校聽講課傳經。
“在漢京,一人一天最基本開支差不多二十文錢。”柯慶告訴張超。
不少官吏士兵讀書人,都已經開始習慣三餐,但還是有不少普通百姓依然習慣兩餐。
人日食米一升,歲衣絲一匹。
如果是家庭條件好的,一日三餐,一天可能要食米兩升。但如果條件普通點的,一天只吃兩餐,一天才吃一升糧。
而朝廷僱工做役,標準口糧是一天兩升糧。
朝廷給秀才、舉人、國子監生員們的糧食補貼,也是一天兩升。
而朝廷給上京番上宿衛的府兵和禁軍士兵的口糧,同樣是每天兩升。
一人一天吃兩升看似很多,但對於青壯來說,確實不多。尤其是這個時代普遍是缺少副食油水,兼之體力勞動較大的情況下。
對於普通百姓之家來說,均合一下,人均一天一升到一升半左右。不過光有糧不夠,還得做成飯。因此薪炭、油鹽醬醋茶這些也是要的。
大唐有對孤寡殘疾的救助政策,每月會給這些人發放口糧。標準就是每天二十錢最低保障補助。
遇災情,對災民也是這般求助,日給二十文。
這二十文中,十文是用來買糧的,剩餘十文是其它生活必須品。
飢窮之人,日得十錢之資,升合之米,則不死矣,這就是朝廷低保的標準。
這個低保政策,也還是當初張超一力推動的,對於那些人,張超認為朝廷有義務責任去救助他們。
這些人多數是老弱病殘,又沒有家人,他們也不可能移民邊疆,留在地方上也不能自力更生,若朝廷不照顧他們,這些人就只能等死了。
朝廷還開有養老院、孤兒院、救濟院等,對裡面收養的這些人標準就是日給米二升、錢二十文。
在如今的大唐,在漢京這種一線城市生存,一天起碼二十文錢。
一家人一天一百文錢可以過日子,不過一年的生活開支可不止這些,還得包括住房、穿衣,還有年節應酬,生老病死,婚嫁等。
對百姓們來說,好在朝廷現在推行六年義務教育,孩子讀完初小和高小六年,是不用花錢的,甚至孩子還能在學校吃一頓免費營養午餐。成績好的孩子,還能拿一份獎學金,甚至能補貼點家用。
在漢京生活的百姓,多數算是城市居民了,他們在城市裡工作,無法如鄉村裡的百姓一樣衣食自給,各種都要靠買,成本要高的多。
柯慶笑道,“人之一身,每日所食,不過米一升,終年所衣,不過一兩匹,若酒食雜費,歲計不過百千,此切成身不可闕。”
按他的意思,除了衣食,一個人一年的開銷算下來大約在千錢左右。
當然,這是最低消費了。
漢京裡原來有數萬北衙禁軍,這些北衙禁軍不同於府兵是番上宿衛,禁軍是職業募兵,常備兵職業軍人。
他們就是靠軍餉養家。一般的禁軍,每年軍餉大約五十貫,平均一天一百三十餘文,要高於普通百姓收入,這是能養活一家人,保證溫飽的收入。
禁軍如遇出征,另有獎賞。若是打仗立功,賞賜收入不少。甚至還能獲得不少戰利品,若升為軍官,則就能過的很好了。
大唐的官員們收入很高,武德時官員收入低,主要靠各種職田等的田租,而貞觀後,朝廷改革,官員們改過去的祿米、田租收入為主,變為月俸為主。月俸收入大增,比如張超這個宰相,月入就好幾百貫,更別說他的那幾個重要兼職頭銜,何況他還有自己領地的一半稅賦收入,兼之不少官員都有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