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部分 (2 / 4)

會有芥蒂。

“距離產生美”我覺得換成“距離產生親密”更好。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原諒敵人比原諒朋友簡單”。那時,我不理解。第一次讀時,我反對作者的觀點,後來上了高三,有幸再一次讀到這篇文章,我想了很多,作者分析的一點沒錯,“因為我們對朋友付出了感情,所以她們傷害了我們就不可原諒。”

相逢是緣,而能夠在一個班甚至是一個宿舍更是超緣分了。四年我們離得最近,卻慢慢地走遠,這種“遠”是可怕的,面對面卻形同陌路。到了分別的日子,發現有太多美好的時光被我們用誤會或是矛盾化成的冷戰消磨掉了,留下的只有遺憾。

如果我們能像對待遠方的朋友那樣對待離我們最近的人,那該是怎樣的幸福!我們可以一起進步,不要介意誰超過了誰,只要你比過以前的自己,你就是贏家。

這些是我的困惑,雖然我明白,可是我做不到。並不是我不想做,有些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

我將心中的這一點煩惱寫下來,只是因為,我想說:每個人都有煩惱。重要的不是沒有煩惱,而是放下煩惱。希望正在面臨煩惱的朋友能明白,我不知道如何開導你,因為我發現我越是開導你自己越煩惱。

樂觀的心態就是在你一次次地放下煩惱的時候形成的。

《我看90與89》

在上大學前我認為自己跟90後沒什麼差別。我是89,但由於上學遲了一年,所以一直跟90第一代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而身邊的90第一代卻更像80後,到底是89改變了90 ,還是90影響了89,這誰也說不清。身邊的90朋友,並沒有那麼多讓人不能接受的行為,反而,我發現她們跟我們太像了。

到了大學,第一次大三的學姐談到:“我感覺你不一樣,你很隨和,你們90後最大的特點是高傲,對一切都無所謂。”我並沒認同學姐的說法,但還是申明到:“我不是90後,我是89的。”學姐說:“都一樣啦。”我笑了笑。

回到宿舍,我在想人們對90後的認識太片面了,把所有90後不同個體的特點總彙起來強加給每個90後,而忽略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90第一代與89在某種契機下,生活在了一起,於是產生了互融,這種互融對雙方都是有利的。90第一代似乎也脫離了90後的軌跡。我覺得,歷史的交匯點往往會創造出奇蹟。我願意相信89與90的互融,就是這種奇蹟的證明。

我明顯感覺自己與90後有代溝是進大學一年後,這種代溝讓我感覺自己真的不是90後,儘管只有一年的差距。但我並不懷疑我的判斷,89與90是有交匯的,所有的不同只是因為生活環境不同。90後不應該用年齡來劃分。

之所以,“90後”身上有那麼多的相同點、能夠給社會一個群體的印象,她們生活的環境基本相同:家境富裕、獨生子女、不愁吃穿、要什麼給什麼、身邊的朋友跟自己都一樣。而還有一批90出生的人,她們卻不能稱為90後,她們也有共同的生活環境:家境不富裕、非獨生子女、從小就很節儉、身邊的朋友很多是80後。

我想並非90年後出生的人就是90後,每一個年齡段的都會存在“90後”,90後的特點我認為是這樣:說話做事比較偏激,特別依賴別人,不能忍受孤獨,有時很有主見有時卻很沒主見,喜歡隨波逐流。讓我用我見到的一些事例說明一下我的判斷,在此宣告:絕沒有惡意,只對事不對人,如果有人看到了,那麼你很幸運,每個人都有他的缺點,如果能及時發現並改正肯定是好事。

A君是獨生子女,生於90年,很受寵愛。上了大學,她喜歡跟班上另外三個女孩坐在一起上課,她們一直坐在一起,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某天,男生把座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