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稻盛和夫活法> 第1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部分 (2 / 5)

,只是授予相當多的自由,而與之相對等的做人應該履行的義務卻沒作任何教育。作為人,理所當然應該具備的道德,甚至應該掌握的經營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規則都被我們忽視了。從前,告訴我們每一個人人生指標的是以佛教和基督教為代表的宗教。這些宗教教誨成為我們經營生活時的道德規範。

即使暗中做壞事,也逃不掉神佛的慧眼,所以必遭報應。而默默無聞積累善行的人也不會被神佛視而不見的。這種觀念來源於信仰,讓人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是正確的做人準則”

但是,近代的日本,伴隨科學文明的發展,這樣的宗教被不當回事了。與此相伴的是,人應該具有的道德、倫理、哲學等等逐漸被忘卻了。

哲學家梅原孟先生曾說“道德缺乏的根本在於宗教的缺失”。我也深有同感。特別是戰後的日本社會,基本的道德倫理幾乎從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消失了,這與戰前以國家神道為核心的專制思想統治形成了兩個極端。

政府一方面強調綜合教育,一方面卻看不到以道德為基礎的人格教育的人和實施措施。再加之重視“個性教育”之餘,根本不好好教導做人最低限度應該掌握的道德規範。幼兒園也標榜“自由教育”,讓身心沒有發育的幼兒們放任自流。於是,在成人之前,連掌握必要的最低限度道德規範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一來,處於身心成長期中的青少年更有必要學習、思考“人應該怎樣活著”這個嚴肅的問題。另一方面,社會應該給他們創造這種思考的氛圍。

而且,我認為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現在的日本,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和學習差的孩子被區分開來,形成優待前者、重視學歷的社會環境,這樣大大歪曲了年輕人的職業觀。因為取得好成績就可以順利進入政府部門和大公司,而心靈手巧、善於接人待物等學業以外的特徵都被拋棄了。

為了糾正現狀、應該從小學生起,告訴他們開展教育,社會有365行,很多人都在各自的行業裡勤奮工作,因此社會才得以成立,人們才得以生活。應該是實施職業教育,傳授實用知識,比如,讓希望當理髮師的孩子知道要進什麼樣的學校學習、取得什麼樣的資格。

前面章節介紹了專門修建神廟的木匠,無論是木匠還是做傢俱的工匠、裁縫師、或者莊稼人、漁夫等,無論何種職業,在努力工作中能夠磨礪心智、提高人格。教育的最大作用應該是教授勞動的意義以及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

構築新日本,勿讓歷史重演

日本進入近代以後,在大約40年的週期裡迎來一個個大轉折:

1.1868年——脫離以往的封建社會,透過明治維新建立現代國家。以“坡上的雲朵”為目標踏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2.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假如世界列強的行列,國際地位飛躍提高。後來,又富國強兵,尤其向“強兵”的方向傾斜,在軍事大國的道路上突飛猛進。

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從一片焦土中向“富國”的方向推進,經濟奇蹟般增長。

4.1985年——為剎住日本巨大的貿易黑字、誘導日元升值、促進進口,日本與其它四國簽署廣場協定。此時,日本迎來了作為經濟大國的高峰期,在泡沫經濟崩潰後,一直持續低迷至今。

看看每40年一次盛衰迴圈就會明白,日本總是一貫追求物質上的富裕,與其它國家保持競爭。特別是戰後在經濟增長至上主義的旗幟下,追求企業、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野心和慾望不斷膨脹。

即使社會、經濟基礎停滯不前、要求轉變觀念的今天,情況也沒有絲毫轉變。為GDP的百分之零點幾的變動而忽喜忽憂,把經濟指數的增長作為唯一的“善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