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部分 (4 / 4)

業真就像登山那麼難,要把‘三座山’搬到一起,絕對不是件容易事,不比現在開放了,區域之間的合作就像走親戚。80年代初,我們的這種區域合作確實像地下工作一樣。講個真實的事——幾年後,我們崑山撤縣建市,上海來了很多領導,可我們自己的江蘇省方面才來了一位副秘書長。那次會上有人半開玩笑地問我:‘是不是崑山已經劃歸上海了·’我笑言:‘弄不好真有可能。’可見,發展區域經濟的歷程也像國家的改革開放一樣,在初始階段同樣充滿著矛盾與複雜的社會背景。崑山之所以能夠在後來成為全國縣市的‘百強之首’,創新始終是我們前進的基本動力源。”吳克銓總結崑山經驗時說。

透過與上海攀親所完成的第一樁婚事——紡織廠聯營的成功和兒童印刷廠、水泥廠等單位的實踐結果,這時候的吳克銓漸漸形成了一個思路:假如尋找出一條適合崑山實際發展的經濟路子,是有可能大有作為的。

於是吳克銓與縣委書記蔡長林等班子成員一起,開始謀劃起一個真正讓崑山騰飛的宏偉藍圖——在崑山建一批500萬元以上的重點專案,總投資1�5億元的經濟開發區”,“我們就是要建像蛇口一樣的開發區”,這一年吳克銓專門跑到廣東的蛇口考察參觀,他在那裡受到了強烈的內心衝擊,暗暗發誓也要在自己的家鄉建那麼一個轟轟烈烈的經濟開發區。

從此,崑山這片土地開始風起雲湧……

第2節“自費”的歷程

“要發展,靠上海。”這話是吳克銓喊出來的,後來成了崑山百姓家喻戶曉的口頭語。在與上海攀親的過程中,崑山人嚐到了甜頭,也吃到了苦頭。甜頭是人家送來的,苦頭應當說是自己找的。你想,有上海人答應到你崑山來辦廠,這本來已經是“阿拉上海人”給足你崑山人面子了,哪知穿著皮鞋下來的上海“阿拉”竟然要赤著腳走幾個小時的路還到不了目的地。“這個野貓不拉屎的地方還想辦廠·別拿阿拉開玩笑好!”有幾個上海人到周莊看廠址,竟然走了6個小時還沒到地方,說啥第二次也不想來了。

“這麼個幹法不行,得有塊像樣的地方好讓人家來得方便、看得舒心嘛!”吳克銓把自己的想法在縣常委會議上亮了出來。“是個好辦法。要不人家一看我們窮崑山,哪還有興趣來辦廠嘛!”班子成員意見非常一致。

第18章崑山的稱王之路(8)

哪裡能夠劃塊地出來呢·吳克銓與縣政府的幾位副手發現老縣城的東邊有塊地可以利用。這塊地上,上世紀60年代還曾經辦過一個“紅旗工業區”,由於當時覺得遠離縣城,職工上下班不方便,更主要的是那時辦所謂的工業區條件不具備,所以荒廢在那裡。

“該讓沉睡的紅旗區甦醒了!”看過這片土地後的吳克銓那一天心情格外激動。憑著他對工業經濟的熟悉,吳克銓一眼就看出這塊廢棄的工業區其實是塊非常難得的新工業開發區的好地址。一是它離縣城相對比較近,可以依託縣城的一些基礎設施,減少投資,比如工業開發區必要的“五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在這裡就比另劃一塊地盤要省下很多錢;二是由於離縣城近,一旦開發區建成後,人力資源調集比較方便;三是“紅旗區”與縣城之間約有十公里距離,這為未來老城和開發區之間建起一座新城留下了空間;還有一個好處是,這裡交通方便,有利於上海人或其他到崑山來投資的客商能夠舒服、便捷地在此生活與進行商務活動。

“就是這了!”1984年8月,崑山在縣城東邊的老工業區劃出一塊3�17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立起了後來徹底改變崑山命運的一個經濟開發區,當初叫“工業新區”。這個工業新區成立時既沒有舉行盛大的儀式,更沒有請任何上級領導,因為這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