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探索之路> 第46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6部分 (2 / 5)

,而且機器戰士改成了外星人。但無法整體結構還是區域性細節,都完全翻拍自前者。只不過後者影響更大,後來又拍攝了續集。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五編:科學與社會(3…3)

第三節:為什麼而戰?

早期科幻小說總是充滿了民族主義色彩。各國科幻作家都推崇本民族的英雄。比如,在《二十世紀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國英雄莫利那使用各種先進武器,殺進殺出,大獲全勝。

冷戰時代的科幻小說總有冷戰色彩,中國概莫能外。在《飛向人馬座》裡,中國的光子飛船被北方大國的間諜破壞。《珊瑚島上的死光》反面人物來自某北方超級大國。除了這些代表作外,以冷戰為背景的小說比比皆是。當然,那也是時代的反映,我們很難希望當時的科幻作家突破這一時代侷限。

不過,在和平發展為基調的今天,仍然有這類“好戰科幻”出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末日之門》,是當代中國罕見的好戰派科幻小說。作者喬良曾以《超限戰》聞名,是軍事方面的專家。《末日之門》不同於其它軍事題材科幻小說之處,在於它的軍事細節十分周密,技巧純熟。與之相反的是,瀰漫全書的戰爭狂熱與當今時代發展趨勢恰成鮮明對比。

威爾斯《獲得自由的世界》或許是第一部以反戰為主題的科幻小說,堪稱超越了時代侷限的佳作。在小說裡,威爾斯竟然描寫了未來的核武器核查機制。甚至描寫了一個地區性小國的獨裁者為了要隱藏核彈和這個核查機制周旋,最終失敗的過程。這不能不令今天的讀者們驚歎。

人類在自身歷史的大部分時期裡,對戰爭都是歌頌的。當然,歌頌的只能是己方的英雄好漢。遠在十九世紀,凡爾納就在《大炮俱樂部》裡,就抒發了早期的反戰思想。小說一開始,就用虛擬的史料,模仿英雄主義精神,描述火炮威力的不斷提高。實際上完全是對戰爭技術發展的反諷。作為故事的主要背景,那個虛構的“大炮俱樂部”的成員都是發美國南北戰爭財的。戰爭結束後,他們百無聊賴,經常聚在一起咀咒和平。

不過,直到二十世紀,反戰才逐漸成為文明社會的主流。人們逐漸認識到,即不論戰爭目的何在,任何戰爭都是野蠻手段。於是,在科幻小說裡慢慢出現了反戰的軍事題材小說。

當蘑菇雲真的升起來後,科幻作家們便轉而探討核武器的危害,渲染它那能毀滅一切的“終極武器“性質。英國人於六十年代率先在電視劇《核冬天》裡提到了核武器具備的毀滅人類的能力:全球核戰導致的煙雲將在大氣層裡保留半年之久,農作物將大量死亡。殘存的人類也會受到強烈輻射而不能倖免。結論是……原子戰爭不會有贏家。

當科幻作家的原子恐怖被搬上銀幕後,這種恐怖便以更真實的細節呈現在世人面前。並且,從那時起,原子武器就不再是政客和軍事家們獨立駕馭的武器,社會各界都在監督它的產生和使用。原子武器一旦使用後,給人類帶來的末日景色,成為科幻作家們經常描寫的故事。大毀滅之後的一片蠻荒成了那個時代許多科幻作品中的景觀。《奇愛博士》、《中國綜合症》,以及八十年代中期的名片《翌日》等,都直接描寫了核戰爭爆發的細節,渲染了兩敗俱傷,人類遭秧的恐怖場面。更有許多科幻小說迴避描寫核戰爆發的時刻,直接去描寫人類文明被核武器毀滅後的蠻荒景象。

美國科幻作家斯平拉德發表於1969年的《大閃光》,是這類作品裡的出色代表。在那個時代,核武器早已成為現實,作者轉而描寫政客們如何利用民意將其投入戰場。因為核武器逐漸成為威攝力量,在現實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倒越來顯得越不現實。

在《大閃光》裡,由於越戰戰場的挫折,美國總統決定不顧國際輿論,對越共出沒的地區使用戰術核武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