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探索之路> 第74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4部分 (3 / 5)

理解這些創作方法的關鍵,在於“相符”和“超越”。怎麼理解這一對概念呢?我們可以問這麼一個問題:包法利夫人、乞乞科夫、阿Q、白嘉軒這些人物,他們吃什麼喝什麼?他們的壽命有多長?當他們跳起時,能不能達到十米以上的高度?

從來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因為它太尋常了,以致於人們根本想不起要問。更不知道,理解創作方法的關鍵便在這裡。誠然,上面這些人物都是文學形象,不是現實生活中真正存在過的人。但誰都會認為,假設這些人物真的存在,那麼他們就是吃五穀雜糧,雞鴨魚肉。他們的壽命不會達到數百年。他們跳起時,也不會達到十米的高度。因為真實存在的人就是這樣的。而在小說的任何細節裡,都不存在超過這些常識的內容。這個習以為常,自然而然的過程,就是讓虛構的藝術世界與作者主觀世界相符的過程。除非作者並不認為真實的人可以在如上的種種限制中生存。

但如果引入科幻文學這面鏡子,事情立刻就不同了。科幻中的人物可以不吃飯,而只吃營養藥片,甚至只輸入能量便能生存。科幻中的人物可以活幾百上千年,比如那些經過人工冬眠的角色。科幻中的人物也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飛上天,比如“飛人阿里埃利”。

那麼,當科幻作家在寫這些不吃飯的人,這些壽命長達千年的人,這些可以飛天入地的人時,他們真的認為會存在這麼一些人嗎?除了極個別走火入魔的作者,一般科幻作家都不會把它們當成現實,但他們卻有意創作了這些不可能存在的形象。

人物如此,環境也是如此。在《城堡中的男人》裡,日德戰勝美蘇,贏得二戰。在《西洋》裡,明朝佔領北愛爾蘭,直到1997年。作者真的以為這些事發生過嗎?顯然不會。《星球大戰》的故事發生於“很久以前,一個非常遙遠的星系”。作者真的認為存在這麼一個星系嗎?顯然也不會。甚至,這些科幻小說的讀者也知道,那些背景不僅不存在於真實中,也不存在於作者的內心裡。它只是一個假定。

作者所理解的真實世界是一個樣,作者所虛構的藝術世界是另一個樣。這便是創作方法中“超越”一詞的意思。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二章:創作方法研究(2…2)

位居主流的現實主義作家們,許多人並未受系統的科學教育,甚至基本的科學知識都不具備,但他們創作的作品並不超越於這些自然規律之外。因為這些科學知識在今天已經成為常識。不必專門學習生理學、物理學,空氣動力學就可以理解這些常識。於是,它們便看起來與科學無關。但在《科學與現代中國文學》一書中,劉為民已經詳細地討論了這個問題:現代作家的人格,以及知識結構完全被科學知識潛移默化地塑造過,與古典作家的知識結構已經徹底不同了。

然而,正是科幻文學恰好把這個已經隱伏的,習以為常的問題照了出來。因為科幻如果要寫異於常理的人物和環境,作者就必須尋找科學上的根據。是科學知識在告訴他,哪些超現實,哪些屬於現實。

科幻如此,奇幻和超現實主義也是如此。二十世紀的大學教授托爾金絕不會認為“中土”真的存在。受過現代教育的卡夫卡也絕不會認為人可以一覺醒來變成大甲蟲。但是,他們在創作時,都有意地超越了自己的主觀世界。

當然,同樣的超越主觀世界,科幻、奇幻和超現實主義之間,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在下卷“型別分析”中要重點探討這個問題。

那麼,為什麼說是超越主觀世界中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世界中的規律呢?因為沒有任何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完全統一。人們只熟悉身邊的一小塊地方,熟悉一兩個行業,熟悉自己生活的時代。離自己越遠的,猜測和幻想的成份就越多。即使一個作者在創作現實主義小說,他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