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探索之路> 第117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7部分 (3 / 5)

生門格爾潛入巴西,利用希特勒的體細胞製造克隆後代的故事。並批評了在這個問題上的遺傳決定論傾向。臺灣科幻文學元老之一的黃海先生,曾經在其代表作《銀河迷航記》裡,塑造了克隆人羅倫凱的形象,他過著和正常人一般無二的生活。這種視克隆人為普通人,只不過利用了生育技術孕育的寫法,是那個時代同題材科幻小說的普遍傾向,反映了當時人們並沒有對可能出現的克隆人抱有偏見。

不過,現實中的克隆羊誕生後,社會對克隆技術的看法驟然收緊,科幻小說中的克隆人也開始呈現出悲劇色彩。出現了一大批視克隆人為異物,或者描寫他們被排斥出人類社會的悲劇性作品。比如泰國作家賽尼暖的《克隆人》、中國作家王晉康的《癌人》(發表時名為《海拉》)、傅雪峰的長篇科幻小說《第四隻鏢》、鄭軍的《癌變》劉慈欣的《魔鬼積木》,等等。科幻小說中的這個轉變,正是克隆技術在現實生活中形象轉化的寫照。

宇航之夢,是人類最古老的夢想之一。科幻小說記錄了這個夢想逐漸變成現實的過程。1657年,法國作者貝熱拉克在《月球之行》描寫了由巨型爆竹構成的“多級火箭”。氣球載人成功以後,成為許多科幻小說裡太空探險的新工具。當引力、真空和宇宙的巨大尺度被科學家發現後,凡爾納的《大炮俱樂部》描寫了宇航技術新的發展方向。甚至,直到今天,用電磁炮向太空發射貨物仍然在宇航學家的研究中。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宇航技術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幾篇科幻小說,將五花八門的太空旅行夢想歸結到“多級火箭”上來。1929年,德國電影導演弗裡茨朗格拍攝了科幻電影《月亮上的女人》。火箭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設計影片中的技術場面。

軍事技術也是科幻小說的傳統題材。凡爾納在《征服者羅比爾》中描寫了空中轟炸和空戰。威爾斯的《空戰》描寫了全面空戰。甚至中國晚清科幻作品《空中戰爭未來記》也描寫了空戰和空降兵。威爾斯在小說《鐵甲世界》描寫了大型金屬坦克,在《兩個世界的戰爭》中描寫了鐳射武器。科幻作家對軍事技術發展最重要的描寫,莫過於原子彈。威爾斯所著《獲得自由的世界》因對原子彈的描寫而轟動一時。並且正確地預言了原子武器的終極性質,甚至描寫了國際社會對民族國家進行原子武器核查的場面。如果說,威爾斯預言的原子彈還缺乏許多細節的話,那麼,到了1944年,美國科幻作家卡特米爾在《生死界線》裡,已經逼真地敘述了原子彈的技術環節。晚近時期的軍事題材科幻小說則轉向基因武器等當代軍事技術的發展重點上。

除了這種描寫科技發展大趨勢的科幻作品外,還有一些科幻小說直接描寫科學技術史,或者從科學技術史中尋找題材。凡爾納在《地心遊記》等作品裡,大段大段地引用當代學者真實的學術成果,如今,米切爾克萊頓保持了這個傳統。他在《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重返中世紀》等作品的開篇部分,都引用了大量科技文獻,透過這條現實之路轉向幻想情節。王晉康在《生死平衡》裡,把人類征服天花的結局當成小說的開端。鄭軍則將十九世紀初英國數學家巴貝奇研製分析機的史實演繹成科幻小說《國家機密》。當然,這裡面的科技史屬於“戲說歷史”的範疇。

科技發展的歷史軌跡,也常常體現在科幻小說中。凡爾納在1870年創作《環月旅行》時,還沒有無線電的概念。巴比康等人漫遊太空,人類無法得知他們的情況,只能猜測。威爾斯在創作《首批登月之人》時,已經進入了馬可尼之後的時代。主人公凱沃也能夠利用月球人的無線電發回他的考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阿西莫夫創作《基地》首卷時,銀河帝國中沒有原子能和計算機兩樣科技產品。而在後續各卷裡則出現了它們的影子。讀優秀的經典科幻,往往象是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