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5部分 (4 / 4)

戰西南李定國

李晉王:

李定國字寧宇,是明朝末年的名將。李定國十歲時便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李定國以作戰勇敢著稱,還喜歡讀書,並且待人寬厚,人們都稱讚他是文武雙全。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後,李定國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合稱“四將軍”。張獻忠死後,李定國率大西軍餘部進駐雲南,聯明抗清。李定國與孫可望將永曆帝迎接到貴州,被封為晉王,李定國帶軍四處打擊清軍,捷報頻傳,就在此時,孫可望卻在雲南秘謀篡位。事敗後孫可望投降了清朝。在孫可望的幫助下,清將吳三桂率軍順利攻入雲南。逆境中,李定國率軍在磨盤山設下埋伏,卻因叛徒告密功敗垂成。李定國後率軍轉戰滇緬邊境直至病死。李定國一生顧全大局,他的英勇作戰,曾令清朝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雖然李定國最後壯志未酬,但其傑出的氣節卻為後人所傳頌。

收復臺灣鄭成功

國姓爺:

鄭成功字明儼,號大木,是明朝末年的名將。公元1624年,鄭成功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其父鄭芝龍,其母為日籍,名田川氏。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故被人們稱作國姓爺。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荷蘭殖民者在臺灣修築城堡,對臺灣人民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公元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兩萬五千多人、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鄭成功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臺灣城展開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鄭成功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公元1662年簽字投降、撤離臺灣。鄭成功打敗了侵佔臺灣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殖*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為後人所稱讚。

鰲拜驕橫難敵眾

智擒鰲拜:

鰲拜是清朝初年的權臣。鰲拜早年跟隨皇太極作戰,由於戰功赫赫,在滿洲八旗中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公元1661年,順治帝病死,八歲的康熙帝即位,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鰲拜成為輔政大臣之後,逐漸掌握了大權,後來開始結黨營私。鰲拜驕橫一時,在康熙親政後也不將權力交還。康熙帝想要除掉鰲拜,又怕打草驚蛇,便召集了一群少年,每日在宮中練習布庫。布庫即摔跤,是滿族的一種角力遊戲。鰲拜見狀以為康熙年少貪玩,便漸漸放鬆了警惕。公元1669年,康熙突然召鰲拜入宮。鰲拜不知是計,結果入宮之後被和康熙練布庫的少年制服。康熙命令議政王大臣審訊鰲拜,結果審出三十條大罪,定成死罪。康熙帝因為鰲拜早年屢立戰功,將死罪改判為終生囚禁,又將他的黨羽盡皆除去。康熙帝從此真正掌握了國家大權。

三藩叛亂康熙平

三藩之亂:

吳三桂字長伯,是清朝的平西親王。吳三桂原來是明朝的遼東總兵,負責鎮守山海關。後來吳三桂投降了清朝,被封為平西親王,負責鎮守雲南、貴州兩省。吳三桂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呼應,被稱為“三藩”。吳三桂雖然投降了清朝,卻一懷的野心,康熙帝發覺了他的野心,於公元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的名義起兵反清。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便是被吳三桂絞死的,所以他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並沒有多少漢人響應他。康熙調集重兵圍剿,吳三桂沒有幾年便內外交困了。公元1681年,吳三桂在窮途末路之際突然稱帝,國號“大周”。吳三桂不久便病死了,三年後,昆明城被清軍攻破,三藩之亂就此平定。

明史案涉江南生

明史案: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