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部分 (4 / 5)

放了大量勞動力。

所以契書明確標註,巡邏保衛,管賬接貨,輪值維修等分工事宜。還有許多人性化的措施,例如家中有特殊情況,可以與親友商議,互相換值,若有工傷事故,大家一起湊錢替其治療。有許多是外地人,有的以後會留下來,成為新的京城人,有的會回老家,還有一些人另謀高就,或其他原因,付出的本金必須大家湊錢補還。一旦大規模上馬,一個勞力有可能得付兩三貫錢,對於這些苦哈哈的百姓,不是小數字,但大家湊一湊,一人一文錢就解決問題了。

不算高明的主意,但在這時代,太高明瞭,太人性化了。事實請來的幾個耆戶長與里正看了契書上幾十條條款,看後一個個呆若木雞。

百姓問,這些代筆的人就答,聽到這些條款後,從幾十人變成幾百人,結果一起在排隊要簽字畫押。

胡老大豔羨地說:“小九,讀書人腦子好使啊。”

“胡行頭,放心,不久將來,你的孩子也能讀上書。”

胡老大咧著大嘴笑。

一會,所有人簽字畫押,逼的,就是不樂意七姐夫的那個股份,這麼多人同意,並且契書上也說了,釋放出勞動力,眼下勞動力是多餘的,以後不管什麼人,也不得再納任何苦力進入,只能出不能進。過了這一村,再也沒有這一店。過了這一山,再也沒有這個廟,不籤不行了。

胡老大沒有讓他們走。

還有,機械代替人力最大的好處它不知勞累,不管颳風下雨,霜天炎日,可它會產生磨損。不能一個部件壞了,整個部件一起更換。想要換部件,就牽涉到一個嚴重的問題,標準!

在後世標準無處不在,大到火箭飛機導彈,小到家用電器,鍋碗瓢盆,但在中國很長時間,這個標準十分模糊。

象升,秦與西漢相當於後世三百四十幾標準毫升,東漢只有一百九十幾毫升,魏晉是兩百零幾,唐又變成五百九十幾,宋是六百六十幾,元是九百四十幾,明清是一千出點頭。

秦與西漢一斤是兩百五十八克,東漢是二百二十幾克,隋變成六百六十幾克,隋末混亂時又變成兩百二十幾克,唐以後是五百九十幾克。

秦與西漢一尺是二十七厘米,東漢是二十三厘米,魏是二十四厘米,唐以後是三十到三十二厘米之間浮動。

這要感謝秦始皇,否則戰國七國各玩各的,更亂。

進位制又不同,一丈是十尺,一斤又是十六兩。一個是十進位制,一個是十六進位制。那麼十六斤是多少兩?心算好的馬上能答出來二百五十六兩,但二百五十六斤是多少兩,能不能一口答出來?

還不是可怕的,就是同一時代同一地方,度量衡都十分混亂,有的大秤一斤能稱出十七八兩,有的小秤一斤只有十四五兩,只要相差不大,官府都沒有辦法過問。所以店家往往大斗買進,小鬥賣出,正是這個度量衡引發的漏洞。例如後世唐朝出土的銅尺,少者不足二十九厘米,多者三十一厘米還超過。

一尺竟然相差近三厘米,這是多麼可怕的誤差!

若存在這種誤差,宋九那個螺絲釘根本就沒法玩。

因此還有一件事,河中統一度量衡。統一度量衡會帶來什麼深遠的影響,那就是能使工業標準化,產業化,量產化,為大規模的機械化打下厚實的基礎。但絕對不是宋九考慮的事,自己顧不了,那來顧其他人,就是想顧,他有這個能力嗎?

重量的十六進位制與長度的十進位制,宋九不想動,雖那個十六進位制計算很麻煩,但這時百姓習慣了。動的就是重量與長度、體積的標準。在河中製造一次小範圍度量衡標準化。

不是向全國推廣的,也沒有必要驚動開封府那個二大王,更沒資格驚動皇城的那個武術高手。

實際一尺多少厘米,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