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46部分 (1 / 4)

眼下,軍事參謀軍直接掌握的行營及軍一級軍事單位有十個,下轄鎮師二十六個,算上直轄的登海獨立鎮師,淮東野戰精銳部隊就有二十七個鎮師。

另外,林縛還在樞密院下設提督諸郡兵備司,以孫敬堂為諸郡兵備提督,實際與地方郡司、府縣雙重領導地方兵備事務,將之前的府軍以及一部分屯卒,統統編入地方治安部隊。

以“兵備某某鎮師”排序,每郡原則上只給予一個兵備鎮師的編制,實際的兵額則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目前在提督諸郡兵備司之下,設有九個兵備鎮師,但僅編有十四個兵備旅。

林縛如此進行防務及兵備改制,也是方便軍事參謀部與地方治安兵備事務隔離開來,以便日後能將野戰軍較為徹底的轉為國防軍,這些新制也都以邸報的形式統統頒告天下。

也由於林縛在江寧大行新政、新制,西寺監及燕廷才能更為準確的掌握淮東的情報,更加準確的判斷淮東的軍事實力。

就眼下,將以董原、嶽冷秋等人為首的河南六鎮十四萬兵馬排除在外,國公府直接掌握的武備就超過四十四萬人,其中六萬人為地方治安兵備,馬步水軍野戰精銳高達三十八萬人,還沒有將設於徐泗、壽州、廬州等地、多達二三十萬之眾的諸屯田輜卒計算在內。

既然林縛在“陸七”序列之下,直接編“第三鎮師”,很可能就意味著,林縛派往海東的駐兵將提高到三個鎮師的規模。這個問題比甄封、佐賀賴源渡海來與林縛密會,要嚴重得多、也要嚴峻得多,意味著林縛有意使淮東軍直接參與高麗國的內戰。

“荊襄會戰之後,世人皆知南北對峙之重心轉移到東線,”葉濟爾手撐著扶手,站起來,走到長案前,將山東、渤海、黃水洋以及高麗半島統統畫在內,有著難以掩飾的倉惶,說道,“真是預料什麼最壞,就來什麼啊!”

葉濟多鏑、那赫雄祁也是心頭沉重。

荊襄會戰之後,南北雙方的戰略重心東移,是明確的。

淮東的水軍優勢明顯,而經營多年的淮東、徐泗等地都在東線,從東線北伐有著西線難以比擬的優勢,還能克服淮東軍騎兵數量不足的劣勢。

在荊襄會戰過後,淮東軍差不多有近二十萬兵馬陸續東移,填入壽州以東的防線,對北面之山東,展開強烈的進攻勢態。

故而近半年來,北燕也視山東防務為重中之重,葉濟爾也抱著病軀視察山東防務;鎖海防線,歸登州都督府冶領,僅是山東防務的一部分。

葉濟爾常與北燕將臣稱“中原人才濟濟”,實際施治軍政時也是言行合一,其令葉濟多鏑治山東防務,整個防線構想,就是直接剝自當年李卓的“內線防禦”思路。

整個山東郡以南中北三線劃分,南線即魯南地區,從魯西南五湖區域、到沂蒙諸山南麓的沂州以及山東半島的東南部莒縣、即墨等地,長期都是雙方之間的緩衝區。

隨著淮東軍主力的東線,淮東軍對魯南地區的滲透跟控制逐步加強。

北燕在山東防務的實際有限控制區域,是中線位置上,而泰、沂、蒙、昆嵛諸山在中線上構成南北之間的天然屏障。

走東線相對易行的北進通道,主要有三:

一是從魯西南沿汴水、泗水北進,就是通常也是東線南北爭雄的主要戰場。

二是從沂州,穿過沂蒙諸山之間的穀道,走破車峴關直接攻入臨淄府南的臨朐縣。

而魯東南沿海,即昆嵛諸山的南麓,由於近海灘塗眾多,道路荒廢多年,倒不能算是大股兵馬北進的良道,第三道通道就是走海路,直接進入渤海灣。

針對山東的地形特點,北燕在汴、泗諸水的外圍,在破車峴關穀道上,則以濟寧、泰安、破車峴關、臨朐等城關為核心,構築外圍防線,駐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