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況在不少內國家發生,那些政府上層美曰其名,是為了『大部分人的存活』、為了資源不被浪費的『斷尾求生』。
數日之內,全球死亡人數高達數億人。
但也有的國家,從始至終都未放棄過任何一個百姓。
春城,這是末世前被稱為』空中城市『的地區,位於京市南邊。
此處本就地勢較高,不容易被被大水淹沒,再加上此地的建築結構特殊,樓房普遍錯綜複雜、樓層較高,居民樓和商場、街區之間還打通了棧道。
置身於十層樓上時,也會給人一種彷彿在一樓的錯覺。
今年年後,異常梅雨降臨後,透過國家地質、水質和氣象等局的探測和觀察最終得出,莫名出現的異常磁場依然在和這顆星球不斷碰撞,各項資料中的磁場物質殘留都在平緩上升;
逐漸繼續的異常能量,遲早有一天會釀成大禍。
梅雨和乾旱只是個開始。
政府和各部門也無法預測這場大禍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只能儘快武裝自己,趕在災難來臨之前加固防守。
根據各種可能的地質災害和天災,國家上層選定了數個合適的城市地區,建立收容所、防空洞,建造海中方舟等等,成立了』人類火種計劃『的專項小組。
春城就是被秘密選為』人類火種計劃『的一個實驗城市,打造的目標和方向就是水災。
過去大半年裡,一直有許多技術工人在爭分奪秒地建造高空建築,對外聲稱這是在建立特色城市、將來要和國外進行評比。
因此春城的老百姓們看著日益疊加的城市建築,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科技感十足的吊橋建設,從一開始的新奇,到後來已習以為常。
直到暴雨降臨後,市政府部門有序地組織大家往上層的建築群移動,並且幾日後陸陸續續有一批又一批的、從外面被送進來的各地災民入住,春城本地人才知道他們的家鄉就是一個收容所。
而因為災難來臨太快、大家重點猜測的災難不是水患等因素,導致水上城市的建造並不算的多。
像春城這樣的收容所,全國各地還有幾個;
但這裡是建築群最大的。
雖然本國的人口在世界上排名中等,但想要在幾個收容地點中塞進全國的難民,還是非常困難的。
那些高聳的居住樓房,以及從外表看科技感十足的建築,實際上裡面是蜂巢一樣的結構。
無數幾平米的小隔間緊緊相臨著,像膠囊一樣。
房間裡除了睡覺的床鋪,勉強還能在隔間裡放下一張桌椅,除此之外就什麼大件物品也塞不下了。
每一個建築中都有成百上千個這樣的小隔間,密密麻麻,有序地組成了『蜂巢』建築。
一個難民可以分到一間隔間,政府部門會給他們提供禦寒衣物,因為這些天一直在降溫,食物和淨化水每個人每天也有一定的份額。
不滿十四周歲的孩子都無法單獨領到隔間,需要和家長同住。
這樣的『蜂巢』結構,將大量的人口壓縮在同一個區域中,每一個人所擁有的空間都很小,公共區域幾乎沒有。
城市下方是深達三米有餘的積水,上空是下個不停的雨,從早到晚巨大的『蜂巢』中都能聽到各種聲音。
在房間裡嚎啕大哭的孩子、隔壁根本擋不住聲音的嬰啼、夫妻之間崩潰地爭執……
過道里堆積著成山的生活垃圾,狹窄環境不通風,蜂巢裡又濕又冷,瀰漫著一股難聞的氣味。
十天的積累時間,大部分被送進收容所的百姓,從一開始的難以忍受,到逐漸在這樣蝸居的生活麻木。
饒是如此,這座目前國內最大、建設也最為完備的收容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