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張浚透過這次的全軍調動,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把西北軍隊的排程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張浚的這種做法,與天朝核心領導們對全國各軍區進行人事和兵力的調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時候,張浚使出了第二招:偷樑換柱張浚這一招用得相當粗暴,他把熙河軍的主將張深環慶軍的主將王似等人直接罷免,把一大批少壯派,如名將劉仲武的兒子劉錫劉錡,吳氏兄弟等提拔起來,安插到顯赫位置。
張浚的這種做法,相當於**裸的奪權,在軍隊裡,哪怕是直系上司,這麼搞也有巨大的風險,容易造成軍隊的動盪。
奇怪的是,對於張浚的這次調整,西北軍居然非常安靜,不但沒有什麼特別的反對聲音,反而有些理所當然的味道。
究其原因,一來可能是整支西北軍受張浚的恩惠太多,吃了人家的嘴軟,不好發聲;二來張浚在西北軍所提拔的將領,全都是西北軍中之人,絲毫沒有夾帶私貨,即便要反對,也無從提起。
最後,張浚在西北軍使出了他的最後一招:乘虛而入。
在完成人事調動之後的一個月,張浚派人去見曲端,說現在建制統一,財用充足,與陝西境內的金軍數量相比,西北軍大佔上風,應該舉行一次大型會戰,一舉消滅境內的金軍主力。
對於張浚提出來的要求,曲端沒有答應。
對於曲端而言,會戰就是集團軍之間的大型決戰,無論輸贏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而實力受損,是曲端最受不了的事情。
於是曲端對張浚的使者說:儘管有了錢,兵還是從前的那些兵。與金軍正面決戰,沒有必勝的把握。現在應該分兵據守,派兵騷擾金軍的糧道和屯田,幾年之後,才有獲勝的希望。
對於曲端的答覆,張浚雖然早有心裡準備,依舊被氣得咬牙切齒。
國家危亡,克不容緩,等幾年之後才進行決戰,那時還有沒有宋朝都兩說了,更何況還只是有所謂的戰勝“希望”!
但是張浚沒有發作,他還在等。
因為張浚知道曲端在西北主事多年,如今還翻不了他的盤子,必須要等曲端有重大的失誤,等他和西北軍離心離德時方能一舉拿下。
天公保佑,西北連續發生了兩件重大事故。
第一件,陝州的陷落。
當時西北重鎮京兆府鳳翔延安等地落入金軍手中,西軍主力由曲端節制,遠離戰場,沒有出兵還擊,但局勢仍在漸漸地向對宋朝有利的方向發展。
當地的民兵部分西北潰軍自發地組織起來,收復了許多城鎮,其中最為有名就是陝州的李彥仙部隊。
李彥仙功勞顯赫戰績彪炳。他不但以一己之力收復了控扼陝西河南兩地交界處的重鎮陝州。而且以陝州為依託。主動出擊,多次重創金兵。
訊息傳出後,震動金宋兩國的高層,連高宗皇帝都親口說出:“近聞彥仙與金人戰,再三獲捷,朕喜不能寐。”
金國方面無比震怒,下令給鎮守陝西路的金兵元帥完顏婁室,要他親自率領主力攻打陝州。一定要拔掉李彥仙這根釘子。
陝州頓時陷入苦戰之中。
李彥仙部再驍勇頑強,也要看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
沒辦法了,李彥仙向張浚緊急求援,張浚以飛鴿傳書,命曲端率軍援助陝州。可是,“威武大將軍”又一次按兵不動,把張浚的命令自動忽略掉了。
到建炎四年的正月,陝州彈盡糧絕,全城只能吃馬吃的豆子,而李彥仙本人只喝豆子熬出的湯。到這步。李彥仙的部隊仍舊死戰不降。
正月十四日,陝州陷落。李彥仙率部巷戰。“中箭如蝟”,左臂重傷,最後投河而死,壯烈殉國。他部下的五十一員戰將一同戰死,無一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