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到底,到階州“閒居”去了。
曲端大怒,一拍書案正要說話,猛然發現階下的將領象看傻瓜一樣看著他,臉上堆滿了嘲笑和譏諷。
曲端這時才醒悟過來,自己軍中大部分的將領,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搖身一變,站在了張浚的一邊………孫渥是張浚一手提拔的,趙哲是第一時向張浚靠攏的,劉錫更不用說。連同弟弟劉錡一起。是張浚欽定的富平決戰的主帥放眼望去。西軍除他之外都在張浚手中,為什麼就不敢動他呢?甚至貶他殺他立威,更有助於提高士氣。
就這樣,張浚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把西北的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手中。張浚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西北之王了。
到目前為之,張浚在秦川大地所做的一切佈置和安排都是正確的,甚至可以說得上的毫無瑕疵。
從軍糧的籌備收買人心一步步架空曲端到最後的雷霆一擊,整個過程可以稱得上是精心安排算無遺策。
接下來。就看張浚在富平之戰中的表現了。
假如在之後與金兵的富平決戰當中,西北軍能夠戰而勝之,那麼,張浚必然會名垂千古,成為漢人歷史上的又一名英雄。
對於應該如何打這場仗,張浚充分發揮了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召開戰前擴大會議,讓各位將領發表意見。
吳玠首先發言,建議全軍向西後撤幾十裡重新設寨,因為那裡有山。西軍常年在丘陵地帶做戰。山地是他們的主戰場,只要依山列寨。那麼進可攻退可守,至少有相持自保的能力,並且山地可以限制對方的重甲騎兵。
從事後看,吳玠的意見才是宋軍取勝之道;但在當時,其他意見都是一面倒地支援張浚原來的計劃………在富平決戰。
他們的說法是:我們的兵力比金兵多出幾倍,富平又是沼澤地,蘆葦叢生,不利於金國的騎兵,所以無需遷移。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錫令諸將議戰,玠曰:“兵以利動,地勢不利,將何以戰?宜徙據高阜,使敵馬衝突,吾足以御之。”秦鳳路提點刑獄公事郭浩亦曰:“敵未可爭鋒,當分地守之,以待其弊。”諸將皆曰:“我師數倍於敵,又前阻葦澤,敵有騎不得施,何用他徙!
為什麼西北軍的將領們會認為己方的兵力要比金兵多幾倍?
因為完顏婁室所帶領的金兵入陝多年,與西被軍連番激戰。他那三萬多騎兵,已經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公開的資料。
問題是,如今西北地區的金兵,已經遠遠不止完顏婁室這一支了。
對於西北軍內部的種種變化,金國瞭如指掌。
也不知道金兵是透過什麼渠道得來的訊息,反正金兵已經知道,張浚經已把整個西北大軍給整合好,隨時對金兵做出反攻。
西北這片地區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金主吳乞買決定御駕親征,還下令遠在淮東地區的完顏兀朮和完顏宗輔,各自帶領本部騎兵儘快趕到西北戰場來增援完顏婁室,以確保這場仗的勝利。
就這樣,完顏婁室完顏兀朮和完顏宗輔的三路金國精銳騎兵,在滅了遼國之後,第一次聚集在一個地方,共同對敵。
這三路金國的騎兵合共九萬人,已經是金國大部分的兵力所在。假如大金國失去這九萬兵力,不要說進攻,連自保都成問題。
所以說,富平這一戰,宋朝不能敗,金國同樣不能敗。
張浚把大量的物資都囤積在富平,那麼他到底召集了多少兵力?
《宋史》的記載是步兵四十萬騎兵七萬;而《金史》本紀第十九中記載:帝至洛水治兵,張浚騎兵六萬,步卒十二萬壁富平。
考慮到宋軍虛報人數吃空餉的優良傳統,金史上的記載更為貼近實際。
而根據宋軍的慣例,這十八萬人中應該有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