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3部分 (3 / 5)

內涵極有現實意義。至少它從這樣一個方面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是一個極為廣泛的含義,它不能侷限於在那些用磚牆固定起來的工廠、城市,而應當在所有可以形成物品交易的地方建立起相應完備的市場經濟體系。

歷史上商賈雲集的蘇州大地,十里一市,市市相接,形成“井”字框架的區域經濟體系。

我出生在常熟下面的一個叫“何市”的地方。何市也叫何家市,就是我們何家的市唄。何市其實是個小鎮,我記得小時候的何市就只有一條街,從東到西大約四五百米。我們何家有市是我祖先的功勞,據說“何家市”在四五百年前叫桂家市,但打我祖先到了這個地方後,憑著何家一幫人勤勞和智慧,沒多少年就擊敗了桂家,連同地名一起改成了“何家市”。

何市從此成為常熟的一個正式地名。解放後設鄉、設鎮時都管它叫“何市”。

像這樣以家族和姓氏稱呼的“市”在我們常熟一帶比比皆是。其實這裡的“市”即為北方的集市概念,但你也不要小看了這樣的“市”。離我“何家市”不遠的“張家港市”現在名氣挺大,二十幾年前也還只叫“楊舍鎮”,無論從歷史悠久和名氣角度講,張家港也難與我們“何家市”相比,可現在人家張家港市不也名揚四方·

不能簡單地把類似“何家市”這樣的“市”硬說為商貿集市。中西部地區不少幹部曾經到過蘇州一帶,他們領略過這裡的一些小市的情況,最後的結論是:蘇州區域的鄉鎮小市,論行政級別與其他地方一樣是國家最底一級,但這些鄉鎮小市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同內地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相提並論,甚至有的遠遠超過。

常熟鄉鎮小市的經濟繁榮在蘇州更具特色,它們如繁星拱月般照耀著服裝城市場,並使之更加明亮皎潔。

海虞鎮,常熟北邊的一個經濟重鎮,是由過去的王市、福山和一個農場合並而成的新鄉鎮,全鎮戶籍人口9萬,外來人口也有近6萬人。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70億元,財政收入7�5億元。相當於西部地區的一箇中等地區級水平。

海虞經濟靠的就是服裝業,著名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讚譽海虞“江南小鎮,衣被天下”。走進海虞,你會發現在這個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論哪裡的村頭巷尾,到處“但聞機杼聲”,又到處都是“商賈雲集地”。

“9萬戶籍人口中,有4�6萬人從事服裝業。你想想,除去囡囡和老人,還有幾個不是在做服裝生意·”海虞鎮的一名幹部給我講述:上世紀80年代初,在以王市“秋豔”和“紅杉樹”為代表的著名服裝企業為龍頭的帶動下,海虞一帶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羊毛褲、羊毛衫基地。現在在海虞工商所登記的服裝加工個體工商戶約1200多戶,全鎮擁有織布機2萬餘臺,平均每兩個勞力擁有一臺織布機。這些分散在各家各戶的家庭織機,年產毛衫毛褲約1億件(套),這個1億件(套)的服裝產業,使得這片土地上匯成了一個繁榮而強大的鄉間市場……這市場既是有形的,又是摸不著的,因為每個海虞人都可能是老闆,又都可能是商品的交易者。只有到鎮上的汽車運輸站看一看,你才能感受到這個鄉間市場的巨大和富有活力:汽車運輸通往全國各地甚至直通俄羅斯、伊朗等國家,4100多名專業運輸戶每天忙碌地穿梭在村頭巷尾…… 。。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18)

一個小鎮就是一個市場,一個市場就有一個特色產業,一個產業就富足了一方百姓,這是常熟市場和常熟經濟的特有模式。

有人說,常熟服裝城是個“聚寶盆”,因為它獲得的效益不僅僅是服裝城自身的每年三四百億的銷售額收入,更可喜的是在它的帶動和輻射下全市十幾個衛星鄉鎮的服裝業蓬勃發展。對此像海虞、古裡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