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標準,反正隨著日期臨近,人滿為患,不愁沒人吃住。
諸如古問道葉君生這一批,都屬於提前來的。只不過兩邊境況大不相同,古問道一行有揚州的親朋好友接待,天天吟詩作對,舞弄風月,不亦樂乎;而葉君生籌謀生計,卻要奔走賣字。
比較起來,簡直冰火兩重天。
關乎盤口一事,以及名單詳細,其實葉君生也已知曉,但聽過之後,選擇性無視了。關乎自己進不去前十五,毫無意見。
別人制定的名單,自有他們的標準,有甚麼所謂?
退一步說,名單排列也是合理的。雖然在冀州,在北方,葉君生聲名鵲起,可積累的底蘊始終欠缺,等於是暴發戶。有些詩詞固然流傳到了江南來,獲得不俗的評價,可數量太少,而且型別單一,不會輕易便能將別人折服。目前最大的效果作用,混個臉熟罷了。
好讓許多人知道,冀州有個“葉君生”。至於其他事物,真心不明顯。
……
第八間了……
在細柳巷,葉君生登門賣字的店鋪數量已多達八間,可毫無例外,那些負責審閱的掌櫃對於他的字,都流露出一定的讚賞之意,可聽聞開價後,不約而同笑了。
高,太高了。
他們的結論出奇的一致,此價顯然超過了行情許多,不可接受。於是有還價的,但最高只是出到五十文,多些都不願意了。其中有個別掌櫃直接送客,甚至冷言冷語奉送,說葉君生簡直是窮瘋了,敢開這麼一個價。
倒不是葉君生的字真不值百文,最大的癥結在於,無名矣——在冀州那邊的聲名,顯然不可能拿到江南這邊來顯擺,如果沒有實打實的認可,哪怕亮出過往的業績,人家也未必買賬。
地域差距,南北兩邊,涇渭分明得很。
說白了,如果把葉君生的字比喻成一種商品,江南這邊就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想要打進來,並且賣得很好,就需要新的作為才行。
好在事前也有心理準備,葉君生想得很開。他本就不是那種自我膨脹的人,覺得在冀州掛個“北方第一才子”的虛名,尾巴就翹上天去了,現實怎會如此簡單?
“再問多一間吧,如果真賣不出去,乾脆不賣了。”
他目前的確需要錢來週轉,維持生活,但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大不了,直接拿出那枚夜明珠賣了。
夜明珠獲自賀蘭山的那次遭遇,品質非凡,可對於葉君生而言,用途不大,基本都束之高閣。因此,只要有機會,他願意出手,相信能賣出一個滿意的價錢來。
其實對於錢,當前葉君生的看法真心淡了。不知道是不是修煉有成,躋身術士的緣故,反正對於世俗財富,早沒了當初的熱衷。心境的變化,總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已有轉變。
術士,一向被稱為世外高人,倒不是他們天生傲慢,而是身份地位的變遷,掌握諸種神通後所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品質特性。看待紅塵俗世,習慣於從一個冷靜的立場角度,而將己身置於外面。
一言以蔽之:漠然。
其中不但包括對於榮華富貴的看法,更深入骨子裡的,是感情……
葉君生修煉賢道,讀書人的道,講究入世,略有不同。然而異曲同工,歸根到底本質大抵一樣。
現在,他的脾性已改變良多,變得更加沉穩、內斂,別人津津樂道,極為熱衷的事物,可能在他看來,一文不值。
未濃齋。
這是葉君生準備最後登門的一間店鋪。其佔地不大,走進去,店鋪的空間都顯得有些逼仄。倒是裡面的佈置素雅清淡,牆壁上所掛的字畫數量也不多。與之相對應的,便是門可羅雀,煞是冷清。
看來,自己登錯門了……
葉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