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因為江北逃來的縉紳富戶們,通常都攜帶著大筆金銀,然後在南京安家落戶,應酬交際,大肆消費,自然就抬高了物價。另一方面是因為戰亂引起的恐慌心理,導致本地人也在拼命掃貨。”
另一位貌似對古代經濟比較有研究的歷史學教授,對王秋答道,“……你在歷史課本上應該學過,解放戰爭進行的年代,蔣委員長大肆發行金圓券的時候,江南的物價似乎也是這樣好像火箭一樣往上躥的吧!”
“……這似乎不太一樣!一個是完全沒有保證的紙幣,一個卻是真金白銀的貴金屬!”
郭政委皺眉反駁說,“……解放戰爭時代的蔣委員長,可以瘋狂開動印鈔機來湊錢。但大明朝廷的寶鈔早就已經被玩廢了,市場上只能用真金白銀來交易吧!只用貴金屬,難道也能搞出惡性通貨膨脹來?”
“……沒錯,明朝市場上確實以貴金屬貨幣為主。沒辦法像蔣委員長那樣瘋狂印鈔票。”那位歷史學教授介面說,“……可是,即使貨幣總數不能瞬間倍增,但是相比於社會總資金的數量,市場上的商品總數永遠是短缺的——貨幣會不斷積累和迅速流動,商品的數量卻有其生產規律,從而導致其面對社會總資金的時候,永遠都是短缺的。尤其是在零售市場和生產週期較長的農產品上,這個問題被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蘇聯解體的時候,俄國人難道打仗了嗎?戈爾巴喬夫難道瘋狂印刷鈔票了嗎?可蘇聯老百姓手裡的盧布,還不是一下子就貶值成了廢紙?還有現代世界的南美洲,已經算是夠和平的了吧?但為什麼每隔幾年總會有個拉美國家來一次物價暴漲?貨幣的貶值幅度甚至比戰亂不斷的中東地區還要更加誇張?!”
422。第422章 、金陵歌舞何時休?(四)
第一百十三章、金陵歌舞何時休?(四)
相比於社會總資金的數量,市場上的商品總數永遠是短缺的。
這一鐵律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表現得尤為明顯——隨著聯盟國家的瓦解和社會秩序的崩潰,前蘇聯幾十年辛苦建設積累下來的鉅額財富,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因為當危機到來的時刻,蘇聯人民本能地把所有的錢投入零售市場掃貨囤積,對於這樣龐大而密集的瞬間資金流,任何國家的零售市場都是不可能承受得起,唯一的結果就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飆升,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商品則大面積貶值。
即使換成美國,也同樣承受不了這樣的劇變——就算當時美元依然是世界貨幣,但假如數以十萬億計算的美元湧出股市、基金、銀行這些“貨幣蓄水池”,一股腦兒地奔向零售市場,那麼整個地球的世界市場秩序也會瞬間玩崩:因為全球所有國家加起來,也沒法在短時間內提供價值那麼多貨幣的日常商品!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當政者有沒有瘋狂開動印鈔機,令人精神崩潰的惡性通貨膨脹都不可避免。
光是恐慌情緒從股市、基金、銀行等各個“貨幣蓄水池”逼出來的鉅額現金,就足以讓市場完蛋了!
同理,在明末的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從而給搖搖欲墜的大明帝國補上了致命一擊。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為了達到家業千秋萬代的目的,實行了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戰略。他不但在皇宮象徵性的開闢了農田,還多次帶著太子去視察農村,告訴他們這就是整個大明帝國的根基。
圍繞著農業的運轉,朱元璋設計了一系列制度,將全中國打造成了一個超級大農村。
明朝整個文官系統都圍繞著農業展開。他們清理戶口,丈量土地,形成了龐大的資料網路,作為收取農業賦稅的依據。在農村中,每一定數量的戶口就會選出糧長,他們的任務是負責收糧。收上了糧食之後,每個地方的倉庫都有專門的大使(保管專員)。把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