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2部分 (1 / 4)

如果是大自然的動物,或許對此無所謂,但對於需要定期獲得收成的人類農夫來說,可就要坐蠟了。

因此,雖然貌似有著跟北美洲和烏克蘭一樣廣袤的大平原,但現代澳洲農作物的平均產量卻很低。比如現代澳洲著名的小麥帶,實際上那些小麥都種植在沙質土壤上,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花盆,沙子形同虛設,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完全依靠化肥,結果就導致澳大利亞的農業成本非常高,有時候幾乎能夠跟日本這樣地狹人多的國家相比,故而縱然澳洲地廣人稀,也無法成為一個農業大國。在澳洲本地市場,國內生產的農產品競爭力經常不敵海外進口的農產品,哪怕後者還要攤上國際運輸成本。例如,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水果公司,在巴西種植橙子,然後把濃縮橙汁運送到半個地球之外的澳大利亞,其成本居然比澳洲人自己生產的橙汁還要便宜。然後,從加拿大進口的豬肉,也要比澳洲本地生產的便宜。

更要命的是,在澳大利亞發展農業,還會遇到降水量不穩定的問題。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孕育了古文明的地方,每年都有規律的雨季可以幫助農業發展。不管是歐洲、印度還是東亞,不管是不是雨熱同期,農民至少都可以每年遵循季節規律來耕地、播種,讓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長、成熟。

然而,在澳洲的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卻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每一年的降雨情況都變幻莫測,而每十年間的變化更大,最要命的是完全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經常是十年大旱之後又遇上兩年的大暴雨!

那些最早來到澳大利亞的農民和牧民,在他們選擇殖民村鎮的地址之時,多半是遇上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因此被假象矇蔽了雙眼,誤以為腳下是一塊福地,便定居下來,然後勤勤懇懇地耕耘與播種。誰知在澳洲這塊悲催的地方,好年景是如此的稀少,經常有一半以上的年份,莊稼都顆粒無收!雪上加霜的是,在作物收割後,農田經過一番整地和拔草,光禿禿的土壤就暴露出來,如果之後遭遇氣候變化,農民栽種的作物無法生長,那麼土壤就會一直露在外面,甚至沒有雜草來覆蓋,最終被侵蝕成鹽鹼地或沙漠!

沒辦法,相比於大自然的偉力,我們人類還是實在太渺小了。

總的來說,澳洲只有西南部以珀斯為中心的一小塊地方,降水量比較穩定。雖然土壤依然很貧瘠,但在化肥充足的條件下,還是可以發展糧食種植農業的。而這也是穿越者們選擇在天鵝河畔的珀斯地區建設華盟首都的原因——至少糧食蔬果是可以自給自足的。至於其它的地方麼……如果說明末的小冰河期災害,給中國人帶來了空前浩劫的話。那麼澳洲的大部分地區,差不多每一年都處在小冰河期之中!

但即使是條件最好的珀斯地區,其實總的來說也就跟孕育了古代中東文明的兩河流域差不多。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比較適合穀物生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灌溉農業的擴大,土地就會逐漸鹽鹼化,而這一過程是幾乎不可逆轉的……唯一有效的對策就是控制人口數量和開墾面積,絕對不要讓這片土地不堪重負。

事實上,澳洲的大部分土地不僅不適合發展農業,甚至連發展牧業都很勉強。比如以前澳洲一向以盛產羊毛而著稱,但事實上澳洲的草原看上去貌似豐美茂盛,實際上比蒙古高原還要貧瘠得多,往往被羊兒啃光之後,就再也不長草,直接退化成沙漠了。為了避免土地沙漠化,在澳洲甚至連牧場都得灌溉和施肥!

結果,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澳洲的養羊業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全靠政府補貼在勉強維持。但牧民的平均收入依然遠低於全國最低工資,甚至大多負債累累,要靠打零工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消費。

因此,儘管面積跟中國和美國相似,但現代的澳洲僅僅居住了兩千四百萬人口,其實就已經不堪重負,光是糧食一項,都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