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說,對於近兩年出現的生產過剩問題,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無論是王書輝本人,還是王書輝領導的復興黨,都沒有從管理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幾千個上到幾十萬上百萬人,都沒有從管理幾個、十幾個、幾十個上百個企業的情況,轉速的轉變心態,從根據地管理轉化到國家管理這個層面上來。
1630年左右的時候,復興黨還只有湖北、魯東和遼南這區區三塊小地盤,幾千萬的人口。到了1634年復興黨一下子就開始管理起整個北中國和南方部分地區以及上億的人口了。
1630年左右的時候,復興黨是隻管生產,只管擴建,因為有整個中國作為市場,有整個東亞作為市場,只存在復興黨的工業企業生產的各種產品不足的問題,不存在復興黨生產的產品過剩的問題。
可是等到了1634年中華人民民主帝國建立之後,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同時完成了人口遷移,農業工業化建設和地方工業建設之後,原本的消費者一下子變成了生產者,過去落後原始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一下子變成了最差也是成熟產品的蒸汽動力的,一般都是電動力的先進生產力了。
如果是幾千萬人搞生產,一億多人進行消費,這幾千萬人生產的產品還不存在什麼過剩的問題。
可是當一兩億人搞生產的時候,在這些生產者的消費思想還沒有實現轉變的情況下,那些把工資都存進了銀行,天天節衣縮食,卯足了勁頭搞生產賺鈔票的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海量產品,就肯定會出現商品過剩現象。
造成這種情況,一方面肯定是復興黨的在國家層面的經濟規劃沒有搞好。王書輝從現代社會拿回來的那套現代社會的智囊團搞出來的國家經濟規劃不符合中華帝國的實際情況。而復興黨自己,也還沒有把組織全國兩億多人民群眾搞生產的能力鍛煉出來。
另一方面,調整國內經濟,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一些高階消費品,如汽車(廉價的國民汽車),商品住宅,家電產品等等投放到市場上,也是下一階段復興黨的一個主要工作之一。
更主要的是,中華帝國突然爆發出來的快速工業增長,超過了尚未進行開發的稚嫩世界市場的容納能力。
不過到華夏4335年,也就是西元1639年年初,復興黨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制定更合理的全國經濟計劃方案,進一步開展和完善全國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全國各個地區的地方企業進行調整,更加主動的積極的開發世界市場,肯定是復興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內容。
千百年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數量龐大的中國人民,在落後的農業文明生產力和落後的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下,一直過得是一種時刻處於生存危機中,站在懸崖邊上的艱苦生活。
突然間,能吃飽飯了。突然間,能穿暖衣了。突然間,能住上有暖氣有玻璃的房子了。這些祖祖輩輩艱難的生存著的中國人有不適應,對於利益過度的追求,對於生活支出過度的節約,這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人民群眾永遠都是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只不過在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復興黨把國家建設的重點放在了重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了。所以在消費品市場方面,市場上的糧食、布匹、基礎生活用品等等比較單一的產品雖然在價格上都非常的廉價,可是也都沒具備那種讓人民群眾非買不可,一定想要的吸引力。
王書輝是從借錢買房子,分期付款買手機的時代過來的人。他對中國人民的消費熱情和消費能力,以及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中國國內的龐大市場的消費能力是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