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明年進贈樂浪公。封其子璵為西涼侯,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戍五開死。)
注:烈士,兒子跑不了。
69、廣西行省參政兼靖江王相蔡遷(洪武三年九月卒,詔歸葬京師,贈安遠侯,諡武襄。太祖親制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僉事晉王府相永平侯謝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沒其田宅。)
注:誅死
71、中軍都督府僉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誅。)
注:誅死
72、理四川軍務景川侯曹震(藍玉敗,謂與震及朱壽誘指揮莊成等謀不軌,論逆黨,以震為首,並其子炳誅之。)
注:誅死
73、僉都督府事鶴慶侯張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黨死。)
注:誅死
74、理河南軍務會寧侯張溫(以居室器用僭上,獲罪,遂坐玉黨死。)
75、都督僉事總制雲南諸軍普定侯陳桓(坐玉黨死。)
注:誅死
76、都督僉事督漕運舳艫侯朱壽(坐玉黨死。)
注:誅死
77、山西行省參政領衛事晉王相懷遠侯曹興(坐玉黨死。)
注:誅死
78、江西行省參政翰林學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於官。疾劇,草上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發家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復至晟家勾補,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屬流配。
79、行樞密院院判花雲(罵賊,怒,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雲東丘郡侯,立忠臣祠,並祀之。賜兒名煒,累官水軍衛指揮僉事。)
注:烈士
80、處州總制孫炎(罵賊,遂與道同、文剛皆見害,時年四十。追贈丹陽縣男,建像再成祠。)
注:烈士
81、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王褘(洪武五年正月議招諭雲南梁王,不果,遇害,時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斂之。建文中,禕子紳訟禕事,詔贈翰林學士,諡文節。正統中,改諡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注:烈士
附三: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因不滿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亂。戰爭歷時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軍攻下首都南京,惠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及子孫的統治,便大封宗室二十多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雖然沒有封地的管治權,但擁有護衛軍隊,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駐守北方邊境的晉王、燕王和寧王軍權更大。
如果太子朱標不是早死的話,即使他將來繼位,按照“長兄為父”的傳統,諸王應會對他存有敬畏。朱標不幸早死,太孫朱允炆是諸王的後輩,感到難以約制諸王,加上諸王擁有軍權,對他構成潛在威脅,便有削藩之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作為長孫繼位,是為惠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先後削去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將會採取行動,在謀士姚廣孝的策劃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燕京北平起兵造反,號稱清君側,指惠帝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需要剷除,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靖”即“平定”,“難”為“災難”,“靖難”代表“平定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