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現在軍校招的是低階軍官,隊正隊副級別的。
而那些軍小選入讀三年畢業的,卻其實是相當於士官。
一個是軍官班,一個是士官班。
士官,就是未來的軍官。
從小開始培養起,經過軍小三年,講武堂三年,李超認為培養了六年的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士官們,能成為大唐軍隊的未來棟樑,這批年輕計程車官在軍中磨礪幾年,哪怕會淘汰一些,最後也肯定能得到更多的優秀人才。
這是一個造血機制,從小培養,能得到更專業更優秀的軍官,而且他們的忠誠度也更高。
“正式的講武堂受訓,每天應當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了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以及軍規軍令外,還要增加歷史、地理、數學、經典等課程。”
“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訓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還要進行野外學習,由簡入繁,最後還要進入聯合演習。軍校的兩年受訓時間中,一年半在學校學習,另外半年則在長安和洛陽之間,進行行軍野營,野外受訓。”
“兩年結束後,送入邊關各軍中檢校實習一年。一年後,返回講武堂畢業考試,舉行畢業儀式。最後按實習表現和考試成績,調入各軍中充任軍官。由最低的從九品隊副做起!”
“而軍小進入講武堂畢業的學員,分配入各軍中,則從夥長做起!”
“你想的很長遠。”李世民感嘆著道。
“不過這種模式,以前還從未有過啊。”
“以前沒有,以後就有了啊。十二衛的將領們多數時間都是在京閒著,正好讓他們到講武堂當教官。”
李世民笑著點頭,十二衛軍制下,有一個很奇特的景象,就是平時府兵們分駐各地軍府,由折衝都尉統領。
但折衝府都是千把人一個的規模,再往上,雖然各衛還有很多高階軍官,可平時卻是不管下面軍府的,他們全都呆在京城,每天衙門裡喝喝茶,或者管理下在京上番的府兵,然後就沒什麼鳥事了。
遇打仗,這些高階將領點到了就出兵,沒點到繼續呆京城喝茶。點到的將領出兵打仗,領著命令和兵符去領兵。打完仗,把兵符交還,然後繼續喝茶。
這其實就是兵將分離制度。
這種制度下,軍隊很安全可靠,絕無可能出現擁兵一方的情況。
“那些學科?將軍們可教不了啊。”
“請些文士教員也不是那麼難啊。”
“這倒也是。”
“不過你的這種分科教法確實新鮮獨特,估計還是得你來主持,要不沒人搞的清楚明白。”
“陛下,講武堂的校長得由你來領著,臣可以當個教導主任。”
李世民對校長一職挺有興趣。
“嗯,朕當校長,你當這個教導主任,嗯,還得加一個,教導主任兼任總教官!”
教導主任兼總教官,李超倒不反對。
下面自然就是各科的科長,然後是各種教官,還有各科的總教官,什麼戰術總教官,騎術總教官,槍術總教官。
當然,教官也可以稱為教頭。
李超,大唐八十萬禁軍總教頭,講武堂教導主任。
“朕回頭就下令,把京中這些吃閒飯的將軍們,全都趕去講武堂當教官去。”
“陛下,臣以為陛下有空也要到講武堂跟學生們多講講課啊,比如就講戰略和戰術如何?教學生們什麼叫大局觀,什麼叫全域性和一角。”
“不如陛下就兼任講武堂戰略與戰術總教官吧!”
李世民蹲在廓下,手裡還抓著半塊沒吃完的煎餅果子,“講武堂校長兼戰略與戰術總教官,嗯,挺不錯的樣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