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敗得如此之快,潘美來不及細想,便撤向朔州。但新的問題同樣來了,趙匡義下詔將百姓往河東撤,然而耶律斜軫此時殺紅了眼,指哪兒打哪兒,現在擺在潘美面前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那就是全面後退,那麼一來,什麼百姓也不想往回帶了,而且說不定殺紅了眼的耶律斜軫乘勢隨宋軍捲入雁門關,那個事情可嚴重了。
而且現在誰都搞不清楚遼國究竟派了多少兵馬過來。
若是河東失事,耶律休哥再南下河北,弄不好又成了後唐時的故事,讓遼國人入主中原。
還有一條路,在朔州與寰州頑強抵抗,打得久,遼軍銳氣下去,即便後退,也不敢進入河東,還能挪出時間,讓四州百姓從後方向河東繼續遷移。
潘美、楊業、王侁史上的命運再次降臨到潘美、李繼隆與王侁頭頂上。(未完待續。。)
第四百十七章 一地雞毛(下)
就在這時,李繼隆與耶律斜軫再次交手,李繼隆也被打敗。
不是耶律斜軫比李繼隆能打,主要士氣不同。遼國大捷之下,士氣高昂,宋軍岐溝關之敗傳到山後,士氣低落,而且耶律斜軫本身的軍事才華就不弱於李繼隆。
此消彼漲之下,李繼隆照樣會失敗。
李繼隆也無辦法了,只好退向朔州,與潘美大軍會合。
三人協商,在史上悲劇就在這時候發生了。實際依照潘美的意思,就是將百姓丟下不問了,沒有百姓拖累,能及時撤退,能騷擾,能防禦。其實就是可以輕裝逃跑吧。
但他說不出口,畢竟違反詔令,又有一些貪生怕死的嫌疑,因此希望楊業與劉文裕、王侁說出來。
可是楊業忽然說了一句,大軍可以退到朔州西南的石碣谷修整,這裡離宋朝邊境不遠,山深林密,緊靠著古長城。然後派人密告雲朔守將,等大軍離開代州,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再攻向應州,契丹派悉兵來拒,即可令朔州吏民出城與雲州百姓一道直入石碣谷,我們再派強弩兵三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可以成功撤回河東。
還是要救老百姓,還是要打。
本來王侁就很不高興他了,因此說了一句:“你不是素號無敵嗎,今天逗撓不進,難道有他志乎?”
然後悲劇發生了。
在這個過程中潘美一直緘默不語。
若說楊業之死,潘美一點責任沒有那是不可能的。看看曹彬如何對待副帥崔彥進以及當紅大太監王繼恩的。說起來曹彬與趙匡義沾了一些親戚關係,然而他二兒子曹珝娶的是趙廷美女兒,所以他才送趙廷美去洛陽,所以才從西府下崗。潘美卻是趙匡義真正兒女親家。
因此王侁不可能約束潘美。
但楊業的不知變通,讓潘美十分惱火,這時都八月了,遼國幽州邊防安定下去,可以隨時抽調主動,在打瘋了的耶律斜軫帶領下,壓下他們這支孤軍。從蔚州到飛狐關。再到寰朔。再到現在,一路讓耶律斜軫追得潘美都快要燒著屁股了。
還撤防百姓啊。
因此眼睜睜地看著這場悲劇上演。
所以起因是王侁,潘美也有部分責任,楊業本身的固執也是一部分原因。
現在沒有了楊業。李繼隆那是一個狠角色。究竟有多狠。接下來一戰就能看到。至於詔書,他在滿城就帶頭違抗詔書了。
所以四人一合計,王侁敢坑楊業。但那敢坑根紅苗正的大國舅,於是很快決定下來。宋軍仗持邊境山林,持續地騷擾,將一部分百姓就近撤向河東,然後陸續向代州增兵,最後突然撤回。
整個北伐戰爭到此結束。
以至宋九仍然弄不清楚楊業之死的真正原因,以及岳父潘美在另一個時空所扮演的角色。
這一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