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人性枷鎖名句> 第94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4部分 (2 / 4)

使用小說家的許可權,炮製了若干故事來寫我創造的人物。〃換句話說,在這本小說裡,毛姆打破了事實的拘束,虛構了某些重大情節,塑造了菲利普·凱里這一人物形象。透過描寫本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社會從精神到物質上對人的折磨與奴役。雖說在菲利普·凱里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毛姆早年的某些影子,但他更像狄更斯筆下的大衛·科波菲爾,更像塞繆爾·勃特勒筆下的艾內斯特·蓬提法克斯和康普頓·麥肯齊筆下的邁克爾·費恩。因而,《人生的枷鎖》成為繼塞·勃特勒的《眾生的道路》以後又一部取材於作者親身經歷、揭露維多利亞時代末期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主義作品,從而真正確立了毛姆今英國文壇的地位。

菲利普·凱里是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殘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執拗。他自幼雙親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童年;進寄宿學校之後,飽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跨入社會,又在愛情上遭到殘酷打擊。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荊棘叢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經受一番痛苦的折磨,並在身心上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

小說著重描寫他如何掙脫宗教和小市民習俗這兩條禁錮人類精神的鎖鏈,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

菲利普自幼由當教區牧師的伯父威廉撫養,後來又在附屬於教會的皇家公學唸書,所以他是在浸透著宗教氣息的環境里長大的。然而,他很早就切身體會到宗教的虛偽。他十二歲那年,學校裡掀起一股篤信宗教的熱潮,菲利普顯得十分虔誠。他先是在《福音書》裡看到,而後又在大教堂牧師佈道時聽到關於〃信念能移山〃的基督信條;聖誕節回到家裡,再經過大伯的一番解釋,他對上帝具有迴天的神力這一點深信不疑。他熱烈而虔誠地祈求萬能的上帝在新學年開始前治癒他的殘疾。隨著指定日期的臨近,他愈加心誠。到了開學的前一天晚上,他冒著嚴寒,赤裸著身子,跪在光禿禿的地板上向上帝作禱告,可是他的跛足依然如故。他旁敲側擊地詢問大伯:〃假如你祈求上帝做某件事,心也夠誠的,結果事情卻沒發生,這說明什麼?〃牧師回答說:〃只能說明心還不夠誠。〃菲利普想起保姆給他講過的關於捉鳥的故事:如果能在小馬尾巴上撤一撮鹽,就能輕而易舉地將鳥逮住。可惜誰也沒法挨近小鳥。想必〃信念〃也是如此:誰也沒法心誠到足以挨近上帝。於是他得出結淪:他大伯一直在耍弄他。如果說菲利普這時還只是朦朧地意識到宗教信仰的虛妄,那麼,等他年事稍長,有了選擇判別的能力,便自覺發出〃人何必非要信奉上帝?〃的吶喊,毅然與宗教決裂了。後來他在寓居巴黎習畫期間,進一步摒棄了以基督教義為基礎的道德倫理觀。所有這些無不形象地揭示了宗教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作者對宗教的憤懣充滿了字裡行間。毛姆還運用他那支解剖刀似的筆,勾畫出作為〃社會棟樑〃的牧帥的偽善面目和骯髒的靈魂,他們不論對信徒、同行,還是對妻子、親友,一概冷酷無情,所謂〃教義〃,始終只是掛在嘴上的騙人鬼話。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其實是〃認定上帝是不存在的,在此生結束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他對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宗教,進行措詞如此激烈的抨擊,這在當時文壇上還不多見。這是《人生的枷鎖》不容忽視的現實主義成就之一。

菲利普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不願為了〃侍奉上帝〃而虛度自己寶貴的一生。他不等畢業就斷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他輾轉於歐陸與英倫之間,唸書學畫,尋求安身立命之所;他在閱歷人世的同時,還潛心研讀古今哲學著作,探索人生的奧秘。但是他的這些努力一無結果,他只能從落魄詩人克朗肖的玩世不恭的奇談怪論中尋找精神寄託,為自己勾畫出一套所謂〃儘可為所欲為,只是得留神街角處的警察〃的處世〃準則〃。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