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1部分 (1 / 4)

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飯後,大奇他們就乘坐豪華旅遊客車由杭州出發開往南京。一到南京,於小姐就和當地的導遊一起領著大奇一家子游覽起這座悲情城市來。早在來南京的路上,於小姐就問大奇:“童先生你們要玩南京哪些地方?我知道您有自己的看法,肯定不會要我們旅行社為您推薦的路線。”

由於大奇和祺雯已經商量好了,於是,仙子便代替大奇說道:“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公園、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南京總統府和秦淮河。”

於小姐點點頭微笑道:“好的,我們會替你們安排好的。”

大奇一家子花了船好幾天的時間才將南京的這幾個景點走完。

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裡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明孝陵。明孝陵位於南京市東北部的紫金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諡“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30餘年。這座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佈局的完整性。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透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1961年,明孝陵被公佈為第一批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