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國史通鑑隋唐篇> 第1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部分 (4 / 4)

沙藝業成

沙地習書: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歐陽修出身貧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亡故了。歐陽修年幼時家中貧困,無錢買書,只能從別家裡借書來看。由於沒有錢買紙筆,歐陽修便來到河邊的沙灘上,找來一隻小木棍當做筆在沙地上寫字。用小木棍寫在沙子上的字,用手一抹便能抹去,歐陽修靠著這些不花錢的“紙筆”刻苦練習。憑著自己的一股韌勁,歐陽修最後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家。後來歐陽修不僅參與了慶曆新政,還曾經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歐陽修不僅與宋祁同修《新唐書》,還獨自編寫了《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歐陽修提倡平實文風,在他以翰林學士的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時所提拔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都有很大影響。

包拯鐵面傳美譽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的名臣。包拯執法公正、不避親黨,以斷案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在汴京為官的時候,包拯開啟官府正門,讓前來告狀的人能夠直接來到大堂上告狀。由於包拯的嚴格執法,汴京的皇親貴戚、宦官再不敢胡作非為了,京師的百姓間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說法。包拯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樸,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家訓的全文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為:後世的子孫當官,有貪汙行為的,不許回老家,去世之後不許埋在祖墳中,也不許算是包家子孫。)人們稱包拯為“包青天”,後世有許多關於包拯的故事流傳。

安石變法意圖強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因被封為荊國公,世人又稱之為王荊公,又稱臨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宋神宗即位後,面對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立志革新。公元1068年,宋神宗趙頊召王安石入京城,以圖變法立制、富國強兵。王安石到達京城後,進行了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改革。頒佈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勵農工、限制壟斷、增強軍事實力。王安石各項變法措施都得到預期的效果,但是由於新法本身存在弊病,被貪官汙吏藉以盤剝百姓,加上王安石用人不當,任命了很多奸獰之徒協助自己變法,致使新法逐漸失去人心,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宋神宗死後,保守派全面廢除新法,宣告了變法的徹底失敗。王安石的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列寧評價他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相關知識

遼朝:

遼朝又稱大遼、遼國或契丹,簡稱遼,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遼原稱“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遼國的原名為契丹國,於公元916年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47年定國號為“遼”,公元983年曾復更名為“契丹”,公元1066年恢復國號為“遼”,直到公元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在中亞楚河流域,建立了西遼。公元1218年,西遼被蒙古所滅。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遼朝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絡,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西夏:

西夏是中國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