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雖於齊有恩,但那已是昭公之父孝公之事。孝公尚且不知感恩,何況昭公?那秦國偏居一隅,宋國向來以中原大國自居,從來未予重視,更是沒有交情。相當年自己父親稱霸時都沒有邀請秦繆公參加。不知他是不是會懷恨於心?事情緊急,迫在眉睫,成公別無他法,只好依言試上一試。派人攜襄公詔書殺出重圍到齊國、秦國求助。
齊近而秦遠,使節先到了齊國。見到昭公“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向昭公哭訴了楚國侵宋的過程,並將成公的詔書奉上。詔書的意思大概是:“強楚侵宋,宋國不敵,賴上天之助,苟延至今,眼見宋國有屠城之禍,請求貴邦予以援助,如宋國百姓能免遭塗炭願以傾國之重金相送云云。”齊國也是中原大國,如此大事正是顯示大國實力之時,況昭公剛剛即位正是樹立國際間威望之時,自不甘於落後。還有一點原因是一旦楚國攻克宋國,楚國實力大增,此消彼長,齊國的相對勢力必會大減,這如何使得?於是慨然應允。秦國雖偏居西戎,但向來有問鼎中原之志,只是因向來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一向不被重視,如今宋國來求救,正是顯示秦國實力,進而和中原各國交好的大好機會,繆公焉能不參與?於是也許諾先到楚國斡旋,如楚國不聽善言然後在想他法。
齊國於秦國果然派人到楚國斡旋,這楚成王本來就是一個粗人,眼見到手的羊羔又要飛走,如何能夠應允?於是他破口大罵,把齊國和秦國的使節罵走了!
齊、秦和楚國結怨。
晉文公想:“該是出兵助宋之時了。”
但他還是沒有出兵,他知道楚國強大,單憑晉國之力無法與之抵抗。於是預先修書秦、齊,約共同出兵共抗楚國,匡扶正義!
秦、齊同意。約定同時起兵共解宋國之難。
兵馬準備已畢,文公決定即日出兵。
出兵之日豔陽高照,晴空萬里。在出事前照例要召開誓師大會,鼓勵鼓勵士氣。晉文公站在誓師高臺上向下觀瞧。
只見晉國的部隊有五萬有餘,戰車五百乘,黑壓壓的一片,無邊無際。從上往下望來,只見旗幟招展,盔明甲亮,各類兵器閃著耀眼的豪光,端的是人如虎馬如龍,軍容齊整,士氣高漲。兩旁是歡送將士出征的老百姓,擠擠挨挨,吵吵嚷嚷,爭睹晉軍之軍容。
文公微微的笑了。
待祭師祭祀已畢,文公舉起酒樽祭拜上天,祝上天保佑晉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匡扶正義,解救宋國百姓免遭塗炭。祭拜大地,祝萬物有靈,保佑晉國風調雨順,百姓安康。最後,晉文公舉杯對將士們說:“宋國和我國是兄弟之邦,今日兄弟有難,我不得不幫。楚國窮兵黷武,征討無度,已觸上天之怒,今我晉國代天行罰,解救宋國危難,保佑我大周基業穩固,傳統永承。將士們上陣後要奮勇殺敵,擊退楚軍,揚我晉國之國威,不得有誤!”
將士們山呼:“晉國必勝!晉軍必勝!主公必勝!”
誓師已畢,大軍浩浩蕩蕩向宋國今河南商丘進發。
晉軍要到達宋國途中必經曹、衛二國。這曹國、衛二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諸侯國。曹國國君為姬姓,伯爵。周文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後裔。建都陶丘,轄地大致為現在的定陶附近。衛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定都朝歌。二國均系小國,為諸侯。後為楚國所征討,歸附楚國,為楚國的附庸國。
說起曹國,這晉文公還和曹國有個故事。這還得從晉文公當年逃避驪姬之亂說起。想當年重耳由晉國出逃,逃到齊國,被齊桓公收留,並將自己的侄女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