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部分 (1 / 5)

破,不值一文。”且不說此書問世時間要早過陳文,即“紙糊的”的說法便可使我們憶及民間“古已之有”的“紙糊老虎”的工藝造型——元宵花燈中以及殯儀佇列的紙傭中。人們正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紙糊老虎”具體事物的啟發影響下,才創造性使用了“紙老虎”一詞,才有了紙老虎的比喻意義。據此可以說“紙老虎”一詞源於民眾之中,而作為書面語言,它的確是最早見於陳獨秀之文。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名詞雜談(23)

在解放戰爭期間,毛澤東曾經把國民黨反動派比作紙老虎,達到了在氣勢上佔優勢的目的,同時給了廣大群眾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決心。

“有眼不識泰山”,指山東的泰山嗎?

“有眼不識泰山”,就是指長了眼睛,卻沒認出泰山。比喻眼力笨拙,見識淺陋,不識出眾人才。關於這句俗語的來歷有兩個有趣的傳說,而且都跟中國建築業的祖師爺魯班有關。

傳說泰山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竹匠,曾經做過魯班的徒弟。魯班對徒弟要求極嚴,從不輕易放過他們的缺點。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十分珍視自己得來不易的聲譽,為保持聲譽,他便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有一年,有個叫泰山的年輕人因為技藝長進不大,而被魯班辭掉了。

事隔數年,一次魯班在集市上見到一批製作精巧的竹製傢俱,便想結識這個製造竹器的高手。於是,魯班便向當地人打聽製作這些傢俱的人的名字,當聽說他就是被自己趕下山的泰山時大吃一驚。於是,魯班對於當初錯辭泰山的事很是慚愧,並且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另一則傳說則沒有顧及魯班的聲譽,其梗概是這樣的:魯班婚後十年,一直在外做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兒子從沒有見過面。泰山長大之後便去尋找父親。一日,魯班給一大廟堂上樑,圍觀者對其超人技藝讚歎不絕。突然一手拿雨傘,揹著包袱的過路少年說道:“好是好,只是上得有點兒高。”魯班循聲看去,少年眉清目秀,氣度不凡,心中暗暗吃驚,覺得這少年定會超過自己,不由一陣嫉妒,隨手抄起一個木棍子擲去,正中少年頭部,少年當即死去。不久,魯班回家探親,夫妻團聚,妻子問他有沒有見到兒子泰山?不說不要緊,一提到這事,魯班便想起了那個被自己砸死的孩子。於是他便把那少年的事說了一遍。兩人核對相貌特徵之後,魯班才知那少年便是自己的兒子泰山,只能嘆道:“唉!我有眼不識泰山!這眼瞎留著還有什麼用呢!”說完,當即挖去左眼。從此魯班用一隻眼乾活,再也不嫉妒保守。後來的木匠為紀念他,在檢查木料曲直時總是閉起一隻眼看,並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有眼不識泰山”還是一句流行語。這句話中的“泰山”也不是指名山泰山。

何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比喻自己可以胡作非為,卻蠻橫無理禁止別人的正當行為。其實就是隻許己,不許人。

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權威和尊嚴,發明了“避諱”的方法。所謂“避諱”,就是臣子對君上,子孫對父祖,人民對聖賢,均不許直呼、直書其名。凡與帝王、聖賢、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官職、書名、初名等,都得以改字、改讀、缺筆或空字方法迴避。“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的來歷就是和避諱有關。

宋代詩人陸游《老學庵筆記》有這麼一個故事:“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事例:唐朝中期有個叫田登的太守,做官期間十分霸道、專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