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5部分 (3 / 5)

導致週期性的關閉,其實際產量僅有能力的一半,這導致產油大國奈及利亞的汽油供應竟經常出現短缺,導致油價飆升和民怨沸騰。許多無力承擔高油價的貧民和一些意在牟利的不法商人乘機大肆盜截輸油管偷油,不但導致大量經濟損失(僅2005年頭4個月盜竊原油就達609萬桶),還經常造成爆炸傷亡等惡性事件。更危險的是,這四家煉油廠都處於矛盾錯綜複雜、危機一觸即發的三角洲地區,這裡在60年代曾爆發過3年大規模內戰,並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本來“產量共享合同”可以提高跨國公司的投資積極性,並降低其風險,但尼政府儘快獲得石油收益以貼補經濟,而該合同規定最初幾年所產石油份額將主要用於公司彌補勘探和開發成本,這樣政府將不能從中較快獲益而使石油收入受到影響,這使得政府實際上並不情願大規模推廣這一做法。由於該做法僅限於海上油田開發,因此近年就出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儘管海上石油前景更廣闊,但政府卻把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三角洲地區的陸上石油開發中,原因很簡單:儘管那裡問題多多,但他們可以更快分到更多的錢。

無疑,上述種種現象正越來越沉重打擊著跨國公司的投資熱情。

中資企業不可能獨善其身

和西方跨國公司相比,中資企業是後來者,更是小字輩。

2005年底,殼牌在尼的日生產能力為22。5萬桶/天,埃克森-美孚更高達75萬桶/天,並計劃在2011年達到110萬桶/天,而中國幾家公司在尼的石油生產才剛剛起步;

中石化也好,中海油也罷,所參與的股權合作還限於區塊、企業等低層次,而殼牌等競爭對手已直接插手NNPC這個尼石油主管企業的股權,不論是利益和話語權的獲得,還是權益的保護,雙方都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就更能說明問題:2005年中尼雙邊協議規定的3萬桶/天5年石油進口量,而同期對美出口則為115萬桶/天,並計劃增加到180萬桶/天,後者佔總出口量45%,而前者連零頭都比不上。即使以中國自身標準衡量,奈及利亞石油地位也遠不如非洲夥伴安哥拉、蘇丹甚至查德。

由於資歷淺,經驗少,因此中方在奈及利亞石油產業中所獲得的成績未可高估。

如去年中海油所中四個區塊,實際上是西方公司中標後主動放棄的,原因是當時爆發的多次恐怖事件導致尼石油日產量下降到正常日產量的20%,在此背景下許多跨國企業暫時關閉油田,甚至拒絕交付中標保證金並乾脆退出奈及利亞石油市場。這些企業在非洲和尼市場浸淫多年,有完善的市場分析和風險規避機制,他們的退出絕非一時衝動,而中國企業的迎潮而上,究竟是“高風險高收益”的出奇制勝之招,還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盲目之舉,只有時間才能作出裁判;

再如尼四家煉油廠的私有化計劃,奧巴桑喬總統2002年即簽署法令,計劃出售51%的股權,並向殼牌等七家大公司發標,但由於工廠管理混亂、工潮和罷工不斷,加上尼方管理層腐敗顢頇,各公司對煉油廠前景均不看好,對招標態度冷淡,政府不得已和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公司接洽,原本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已傳聞中標,但他們卻在印度內閣授意下故意流標,讓中石化接手。雖然不能據此斷定中石化接到的一定是顆定時炸彈,但它顯然至少是個不太好剝皮的燙手山芋。

尼雖經濟拮据,但在黑非洲卻是無可爭議的大國,傳統上和中國關係並不密切,中國對非的兩**寶——援建體育場和醫療隊——在尼就全無市場;中國輕工產品對尼一方面滿足了其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卻也打壓了其原本有一定規模、在西非市場曾佔相當份額的民族輕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由於一些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