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不符。
是以,司馬尚很快判斷出,秦國此舉,乃是想做持弓於黃雀身後的獵人,待黃雀即將吃下螳螂之際,獵人必會出手!
這樣想時,他心頭既然又湧起幾分莫名的欣慰:當今天下,唯有秦國政治清明、君王勤政睿智,與其讓趙國百姓生活在被齊楚燕三國瓜分的地盤上,不如讓他們成為秦國之民。
至少,韓魏兩國雖亡,但那些被秦國接手的故地百姓,卻是活得比從前更鬆快的,可見秦王絕非世人傳言那般不堪。
如此一來,他自然要考慮到,若最後秦國要出手與三國爭奪趙地,那這些趙國百姓留在邯鄲城中,恐將再經歷一回戰亂,倒不如由他來主動引發亂局,留出足夠的時候讓他們前往秦國避禍。他篤定,秦國先前既然找趙魏借數萬人手,可見是十分缺人的。
但任憑司馬尚一顆玲瓏心千算萬算,也斷斷未能算到:原本該一鼓作氣、合力攻下趙國全境的三國聯軍,竟掉頭內訌打了起來!
此事,源於三國君王互通密信後,皆不滿對方提出的瓜分城池建議——
這三國之中,燕國前些年因姬喜背約偷襲趙國一事,被憤怒的廉頗帶人連殺帶砍,一直打到都城薊城,如此一來,實力盡減,如今這三十多萬人馬,已傾盡燕國所有。
而齊國當年雖是盛極一時之強國,卻因在不合適之時機率先發起滅宋一事,被諸國視為眼中之釘,列國往日滅幾個小國也就罷了,而宋國,乃是號稱有五千乘之大國,齊國吞併了它,豈非會實力驟增?
此事引來樂毅率五國大軍伐齊,雖有田單以火牛陣堅守即墨、收復失地七十餘城,但此事總歸讓齊國元氣大傷,自此便迅速衰敗了下去,前些年趙魏燕三家,更時常趁機攻伐齊國,如今的齊國經濟雖強盛,但早已並非軍事強國,如今出動的三十萬兵馬,亦也傾盡所有。(1)
唯有楚國,當年雖被白起打得君王狼狽南逃、遷都壽春,但它國土乃列國最廣袤者,又遍佈山川河澤,秦軍縱便能攻下緊鄰邊境之城,亦難再孤軍深入荊楚南境,一則,固是秦軍不擅水上作戰,二則,則因趙魏諸國時常趁秦軍伐楚時,在背後趁亂偷襲。
比起氣候寒冷的燕齊兩國,楚國地勢寬廣,氣候溫暖,能種活的作物和養活的人口自然更多,反過來,楚國能徵募計程車卒也更多。
故而,楚國這三十萬大軍,不過只佔國中半數。
自忖為三國中最強者的楚王負芻,自覺高人一等,按他的心思,此番邀請齊燕分城伐趙,分的乃是秦國那九座城池,而非趙國之城。
趙國,自然是留給楚國獨吞的。
楚王正在壽春王宮跟屈附感慨,“寡人這分配之法堪稱十分公道,待秦國將九座城池送來,我楚國便與燕齊各平分三座,絕不多要一座,他們竟不滿意?”
屈附亦一臉憤然道,“臣以為,燕齊之君實乃貪得無厭之輩!他們此番只需出些人馬,便能與王上平分煤礦和高產糧種,王上如此慷慨,他們合該對您感恩戴德才是!”
可惜,這不過是楚國的一廂情願罷了,燕齊兩國君王卻絕不是這般想的,他們這趟肯欣然接受楚國邀約,傾盡舉國之兵前來伐趙,自是各有所圖。
眼下,趙國盛產牲畜的北地被燕軍所佔,燕王姬喜自是不肯讓出來的。
非但如此,他還盤算著,燕國乃北面苦寒之地,薊城一到冬日便大雪冰封,若能遷都於繁華富足的邯鄲城,手握沃野千里的平原之地,再加上秦國那九座金山之城,燕國必將大有所為!
如此一來,他與朝臣們商議來商議去,認為這趙國本該燕國獨佔,最多隻能分幾座貧瘠邊角的城池給齊楚兩國。
而齊王田建則在相國後勝的慫恿下,不但認為離臨淄不遠的邯鄲等城池,本就該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