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死在他們陰謀下的亡靈之憤。
在齊王驚懼的目光中,在後勝竊喜的期待中,當日,燕王與鞠武便被焚燒於咸陽郊外土臺之上。
了卻一樁心事的水家眾人,在遞交完連線渠道的圖紙後,便打了雞血一般回到工部衙署,繼續整理核對修路的草圖。
秦王待他們恩重如山,他們只想儘快為秦國規劃出最省錢、省力、省時、耐用的修路之法,以殘年報君恩吶!
當燕齊反被秦軍滅國的訊息傳到壽春時,楚王怔怔扔下精美的玉杯起身,從未有一刻是如此清晰地意識到:完了,早知如此,楚國此番便不該招惹秦國的!
驚慌失措之下,他緊急召來宗室重臣,商議如何安撫秦國怒火一事。
昭讓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縱便景初帶去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楚國朝廷與宗室之兵力聚集起來,亦有七八十萬之多,根本無須懼怕秦軍。
縱便秦王發動百萬之兵攻楚,楚國乃人口最多之國,再徵五十萬士卒亦絕非難事。
是以,他認為楚國眼下該召集將士積極備戰,以逸待勞靜候秦軍。
而屈附卻認為,秦軍如今連滅兩國,士氣定然銳不可當,縱便楚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亦不可貿然與之交戰,不如先以重禮賠罪安撫之。
楚王自是贊同屈附之言的,他深知秦人睚眥必報之性,當年,信陵君出兵助趙,秦昭襄王后來便是以此為由,對魏國發動了猛烈攻擊,這般危機之下,魏王只得放下君王之尊,親自迎信陵君回國迎敵。
怎奈,景氏族長亦贊同昭讓之言,認為楚國地大人廣,絕非中原那些彈丸小國可相提並論的,再者,如今天下只剩楚秦兩國,若楚國此番不戰而屈兵,豈非助長秦人之士氣,滅楚軍之威風?
如此一來,主戰派與主和派打平,此事便陷入僵局之中,楚王日日召來宗室複議此事,卻屢屢無法勸服昭景二族,不由愈發焦躁起來。
這一回,項燕沒有再進宮勸諫隻言片語,因為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早在自己勸不住景初率二十萬大軍北上“偷襲”之時,便註定了楚國必會迎來秦軍的瘋狂報復。
從前,他曾無數次勸楚王與山東之國結盟,是因為趙魏齊燕仍在,若是五國聯手,未嘗不能成功牽制秦軍,拖慢秦國狼吃羊之程序。
秦人若無法挨個蠶食三晉之地,便永遠要面臨腹背受敵之險境,絕不敢貿然伐楚。
三晉諸國多存在一日,楚國便多安全一日,這天下局勢便多未定一日。
可惜,秦軍伐魏時,楚王不肯出兵援魏;本與趙國結盟互相保全時,楚王卻要派兵伐趙;燕齊愚昧妄動挑釁秦國時,楚王又要趁機偷襲咸陽樁樁件件,堪稱荒唐至極,愚蠢至極!
可他只是一個臣子,既無宗室輔政大權,又並非王上寵信之人,如何能勸動君王鐵石之心?
秦國既已滅了山東諸國,露出渾不掩飾之獠牙,豈能不趁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