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9部分 (1 / 4)

餘。

扶餘國在公元前2世紀立國。到公元494年東扶餘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漢武帝年間。扶余開始向漢朝進貢,在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來到洛陽。現在從遠交近攻的角度來看,扶餘國曾經大的敵人便是東部鮮卑,跟呂布形成攻守同盟,便是順理成章之事。

但這裡面有個問題,現在的扶餘國王名為尉仇臺,當時高句麗、鮮卑強盛。扶余在兩強之間,勢力日漸萎縮,扶余王便依附於遼東王公孫度,公孫度送了一個侄女給尉仇臺做王妃。而呂布討伐公孫度,那個扶余王會怎麼對待跟大漢的結盟,結果很難預料。

呂布轉而自信地想到,恐怕等閻志、孔融到達扶餘國時。恐怕公孫度覆滅的訊息也傳到了扶余,扶余應該不敢不答應大漢的要求。

孔融船隊是沿著海岸線繞了一圈,從倭國海向北去扶餘國的,路上順便出使了半島上的百濟、三韓。

百濟是高句麗創始者的第三個兒溫祚王於公元前18年在漢江南岸建立,百濟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的絕大部分,北曾到平壤。

百濟的構成民族有土著民族的韓人與濊人。在漢城都邑期,上流層為扶余人。

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優越,農業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發展,百濟是海上的強國。對外貿易較發達,不僅同高句麗和三韓進行貿易,還跨海同大漢和倭國進行貿易。

百濟擊敗馬韓部落的領目支國後贏得漢江流域,到這東漢末年,馬韓已經只剩下三十多個部落,若是歷史不被呂布改變,百濟在百年後終滅掉了馬韓所有部落,成為朝鮮半島三國之一。

百濟國因脫胎於高句麗,所以跟高句麗的關係一向融洽,公孫度屢次攻打高句麗,所以百濟仇視公孫度,對跟公孫度作戰的大漢朝廷自有好感,所以孔融得到了隆重的接待,百濟王親自接見。

百濟國雖然在一百多年後跟羅、高句麗併為三大國之一,但現在它還沒有完全將三韓裡面的馬韓吞併,國民只有四十多萬,帶甲之士不足六萬,戰鬥力相當一般,只能欺負部族分散的馬韓,讓它起兵單獨對付公孫度是強人所難,但讓它在公孫度後方牽制一下,還是不成問題的。

孔融便和百濟王商議出兵襲擾公孫度後方減輕於禁、太史慈的壓力,為此呂布這邊送給了百濟五千件兵器、盔甲,當然這些兵器、盔甲大多都是從公孫瓚、公孫度那裡繳獲來的,質量低劣,呂布都懶得拿那些兵器盔甲去裝備地方郡縣兵,便送給了百濟,但這不是無償的,畢竟你百濟也感受到公孫度的威脅,對付公孫度不是我在求著你們,百濟這幾年糧食豐收,便獻給了大漢十萬石糧食。

百濟出動了兩萬人馬,在公孫度後方做出各種小動作,公孫度正統領大軍圍攻于禁、太史慈的遼隧城,後方空虛,聽到百濟乘虛而入,連忙派了五千人馬回去援助。

與此同時,呂岱的渤海水師和甘寧的黃河水師都在公孫度的沿海地盤襲擾,蹋頓的三郡烏桓也遵照田豫的計策,派出兩萬輕騎在遼東一帶襲擾,使得公孫度不得不又分出二萬人馬防守各處城池,這樣一來他圍攻遼隧城的人馬降為六萬多人,而於禁、太史慈在遼隧城裡有將近兩萬人,防守半年綽綽有餘。

孔融在拜訪百濟王並簽訂對付公孫度的盟約後,便又去了三韓部落拜訪各個部落的頭人。

韓在帶方郡的南邊,東西兩邊頻臨海洋,南邊跟倭國交接,方圓有四千裡,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個部落,其北與樂浪,南與倭國相接,辰韓在馬韓東邊,有十二個部落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有十二部落,其南亦與倭國交接。這些部落裡面,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