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2 / 5)

成了〃恨屋及烏〃的習慣,但凡是敵人,他們的一切便都是不可信、不可靠的,乃至於他們的文獻資料,亦多被視為異端,最多供一個小圈子〃內部參考〃。我們的歷史研究,便是在一個已經設定好的框架內,根據設定好的程式,根據需要對史料進行剪裁。此種剪裁,無論被冠以何種高尚的籍口,亦等同於電視新聞製作中所謂的〃客觀鏡頭、主觀剪輯〃,雖然每一個鏡頭都的確來自實況,但不同的剪裁和拼接卻能讓人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在對待歷史問題上,我們所表露出來的〃選擇性健忘症〃,絲毫不比日本人遜色。〃 一史兩制、一事兩制〃,我們在史識上和史評上體現出相當強烈的人格分裂和雙重標準。〃反面人物〃身上的〃罪惡〃行徑乃至〃賣國〃行徑,在〃正面人物〃身上就成了智謀和策略,最多是〃多走了幾步彎路〃、多交了點〃學費〃而已。這樣的人格分裂和雙重標準,與日本一方面否認南京大屠殺,另一方面時刻不忘廣島核暴的罹難者,似乎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而同樣的〃選擇性健忘症〃,日本人更多地是以此欺人,而我們則更多地是以此自欺。僅此而已。

如果要海選〃最不被中國人相信的口號〃,〃中日不再戰〃或〃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類,應當是榜上有名的。但在對日關係上,我們依然會奇怪地堅信:〃以德抱怨〃的單戀,可以彌和歷史的傷痕,緩解現實利益的衝突。一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非要自作多情地從〃人性〃角度去描繪日本士兵的內心掙扎,而甚至忘了展示更有典型意義的殺人競賽。

來自中國的戰爭賠款,曾經是日本賴以崛起的資本;而同樣來自中國的放棄索賠,也對戰後日本的復興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等到我們的發展需要資本的時候,那些本該是戰爭賠款的日元卻轉彎抹角地以援助貸款的方式登陸,如此先虧裡子、後丟面子的窩心事,難道不比要求日本下跪道歉更值得我們反思嗎?中國文化,本不應如此阿Q。孔子當年就對〃以德抱怨〃嗤之以鼻,質問道:如果〃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呢?大漢王朝時,出於〃安全關切〃,多次出兵〃侵略〃匈奴,著名將領陳湯從前敵給漢元帝發去一份奏摺,表示了〃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決心,〃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雖遠必誅〃的陽剛精神,後來便逐漸消亡,對待外敵基本就是和親、懷柔,用子女金帛〃贖買〃回大國崛起的感覺,且美其名曰〃以德抱怨〃,聊以*。

序(3)

寬容與和解或許是一種美德,但它有個基本前提:真相與懺悔!

中國人涉及日本的歷史記憶,的確充滿了太多的悲情,但遺憾的是,日本人被打回老家都已一個甲子,我們卻還只沉溺於悲情之中,停留在哭訴的〃傷痕文學〃階段,難以自拔、難以深入。一個遭受了過度苦難的民族,如果把精力只是放在控訴上,而不是放在自省和自強上;如果把紀念只是寄託在罹難者身上,而不是寄託在抗爭者身上,它在心理上還是一個弱者。

悲痛如果不化作力量,眼淚就是最無用的化妝品。我們今天或許該問問自己:我們是應該讓日本正視歷史,但如果它就是不正視呢?我們是應該讓日本道歉下跪,但如果它就是不道歉不下跪呢?我們是應該反對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但如果他們就是拒絕接受呢?我們除了叫叫嚷嚷,還能幹些別的嗎?

悲情之外,我們大多數人還相信另一個神話:正義必勝。我們恰恰忘了:被凌辱與被屠戮,這不是正義;反抗凌辱與屠戮,這才是正義;勝利絕不來自正義,而只來自於實力。外侮只能說明我們無能和軟弱,並不能因此而賦予我們〃正義〃,更不能因此而賜給我們〃勝利〃。

在國際政治中,真正的普世原則就是〃叢林原則〃。已經上演和正在上演的所有爭鬥,無論其是民族之間的衝突還是民族內部的衝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