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郡一樣,南面是荒原戈壁,人煙稀少,但北方沿黃河兩岸也是河套平原一部分,土地肥沃,灌溉充足,兩漢時,這裡也進行了大規模開發,人口也一度達數十萬之眾,但隨著漢末和兩晉南北的戰亂,這一帶也漸漸荒蕪下來。
楊廣登基後,開始加強對河套平原的開發,大規模移民到五原郡,榆林郡北部的黃河兩岸也有一定數量的移民,雖然遠遠比不上五原郡的規模,但也有一萬餘戶,五六萬人之多,分佈在黃河北岸的狹長地帶,形成了五個較大的移民點,沿用兩漢時期的縣名,叫西安陽鎮、成宜鎮、宜梁鎮、臨沃鎮和河陽鎮。
按照朝廷的計劃,這五鎮要分別建城為縣,但由於高麗戰爭的影響,建縣事宜便耽誤下來,一直拖到今天,五座鎮依然是人口聚集點,沒有縣城出現。
五鎮民眾主要以家族方式進行自治,雖然歸屬榆林郡,但郡治榆林縣卻在遙遠的東方黃河轉彎處,距離最近的臨沃鎮也有數百里之遠,由於鞭長莫及,官府對這河套五鎮難以管理。
事實上,榆林郡的官員也私下認為,河套五鎮無論從歷史沿革,還是從地理交通,都應該屬於五原郡,當初移民時戶部官員便提出了這一點,但被楊廣否決,他不願意豐州東擴。
但隨著五原郡的發展,河套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大業十年一月下旬,塞外已經有一絲春天的氣息,空氣不那麼寒冷,帶著溫潤的感覺,雪線也漸漸向北退縮,羊群開始騷動起來。
這天上午,河套五鎮中最西面的西安陽鎮來了一支隋軍騎兵隊,足有數千人之多,軍隊緊靠著西安陽鎮紮了大營,一群群的孩子和大人紛紛跑去軍營看熱鬧。
這支軍隊自然就是從西面過來的豐州騎兵,這裡距離五原郡最西面的烏海縣只有一百五十里,大家也並不陌生,騎馬奔行一天便可以抵達,不少居民還經常去烏海縣買一點日常用品。
楊元慶帶著數十名官員騎馬視察西陽鎮的情況,他用馬鞭指著北方對眾人道:“這裡西漢時叫做西安陽縣,縣城遺址就在北面數里處,已經坍塌荒蕪,不能再利用,這一帶一共有近兩千戶移民,方圓百里,大大小小十幾個村落,主要來自關北,前兩年不少人家打算返鄉,但正好劉迦論部造反,還是白瑜娑部肆虐,他們打消了回鄉的念頭,在這裡安居下來,今年我的計劃,是要將河套五鎮逐一築城建縣,把它們納入五原郡,並要在這裡駐軍,防禦突厥,大家都說一說想法吧!”
杜如晦知道楊元慶真正的目的是建立東進補給線,這五個縣建成,加上榆林縣,一條完整的東進補給線便建立起來,這對將來豐州軍東進幽州,有著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但一些現實的困難,杜如晦卻不得不說,但還沒等他開口,旁邊崔君素卻擔憂道:“朝廷那邊怎麼解釋?”
這一次和上次的勢力南擴又不一樣了,上次關北各郡只是控制軍隊,而這一次不僅是駐軍,而且是完全吞併河套,意義又不一樣了,崔君素著實有點擔心朝廷的反應。
楊元慶理解崔君素的擔憂,雖然他也不想刺激朝廷,但有些事情必須要做,吞併河套,建立補給線是他早就計劃好的戰略方案,現在已經是大業十年,必須要著手實施了。
“朝廷那邊不用解釋,對朝廷而言,這裡依舊是五座邊鎮,但對我們而言,卻是五座縣,由我們派官員進行管轄,還有軍隊在五縣駐兵,儲存糧食物資。”
楊元慶見崔君素憂慮難解,便又安慰他道:“我估計聖上還要繼續進行高麗之戰,無暇顧及我們。”
眾人都大吃一驚,一起問道:“這可是真?”
楊元慶對眾人道:“雖然朝廷還沒有正式做出決定,但我瞭解聖上,第一次高麗之戰後,他將所有軍隊都遣散回各郡,但去年沒有,所有的軍隊仍然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