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2部分 (1 / 4)

………【第一七一章什麼反攻大陸,反攻個鳥啊】………

孔昭慈,山東曲阜人,正宗的孔夫子第七十一代裔孫。

其實,遍看孔家的後裔們,在清代,能夠真正顯赫門庭的人那可真是寥寥無幾的。原因很簡單,為了統治住比本族人數不知多了多少的中華疆土,滿清政府必須要高舉孔夫子的大旗,舉是要舉的,但滿清政府不會完全聽這個泥像的聖言,他的後裔們一樣必須得剃髮易服,不要說是孔夫子的後人了,假使孔夫子再世,這個辮子他也得照樣拖在身後。

孔夫子變了,他是滿清塑造的孔夫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從前那個孔夫子說的話,現在他還敢說嗎?一定不敢。他得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誰是“王”?自然是現在坐在龍庭上的這個了。為了避免前後矛盾,也許他還會唱民族和諧、民族一家的優美曲調。甚至當他看到了那篇李秀成的文章及《紅星報》社論的時候,一定會說那都是謬論,滿清是兄弟,自己人,既然是兄弟,誰當王還不是一樣。

這只是猜測,不過,從滿清大封孔夫子,又如同優待自己八旗子弟那樣的優待其後人來看,很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唉,漢人就是這點可憐啊!很會隨遇而安。所以,幾乎和滿八旗類似,孔家人自然守在老祖宗的牌位下,盡情享受一切,不思進取,自然,也就不會有幾個有出息的人了。

孔昭慈倒是個進士出身,外放廣東、福建一直做的都是個小小的知縣,當林萬青領導的大起義爆發的時候,他也沒有袖手旁觀,就如同被挖了祖墳一樣,親率鄉勇助戰。林萬青部遵照天朝統一安排退守發展閩西根據地,福建官員大肆宣揚其戰績,向朝廷邀功請賞,他自然也不落後。於是,得到了個臺灣知府的缺位。

臺灣窮,這個知府雖然不如內陸的好,令孔昭慈欣喜的卻是在天朝大軍橫卷閩粵各省的時候,他卻躲過了一場大劫難。

隨著戰局的發展,起初還沾沾自喜,或者還對他的大清朝抱有極其強大幻想的孔昭慈感到了危機。他發覺,儘管太平軍沒有大規模進攻臺灣,也沒有像他的主子當初那樣實行海禁,可是,臺灣這個孤懸在外的小島還是被完全隔絕孤立起來了。他們得不到任何來自內陸的接濟,大清管不上他們,內陸的民眾、甚至是洋商都不肯和他們發生任何貿易往來。

就在他幾乎要絕望的時候,英國人和美國人上島了。為了這個,他著實興奮了一陣子。這不能說他是喜歡洋人,不要大清的氣節。其實,他就好比被困在荒山上,許久不見外人的孤苦者,偶然看到了活生生的同類(當然,這些同類長得和他儘管有區別),哪能不興奮呢?

更何況,他手裡還拿到了大清朝廷的聖旨。要說這份聖旨也是來的難得,居然是乘坐英國商船才送進來的。也許是朝中根本就沒有人願意來臺灣吃這個苦,也許還是朝廷就想堅定他的忠心。這次太后是格外地開恩,一下就給了他三個頭銜,福建巡撫兼臺灣知府、臺灣兵備道。太后還特意高度評價了一年多來他在臺灣的重大貢獻,希望他恪盡職守,為將來反攻大陸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孔昭慈高興了幾天。一是,孔家大戶掰著指頭數,能夠在大清朝任職最高的也就是當過兵部主事,後來在貴州按察使任上被太平軍斬首了的孔慶鍸了,沒想到,他算是為祖上爭得了一個大榮譽,福建巡撫,還是從一品的巡撫,儘管這個帽子顯然是個空頭的,畢竟以後的家譜上總要記下這閃亮的一筆。

其二呢,知道了朝廷允許英美駐使臺灣,這就至少能夠解決一些他的眼前急。他本來擔心跟洋人走近了以後會遭到後人的唾罵,現在可好了,可以放開手去幹,只要對大清反攻大陸有利就成。至於以後不管發生什麼喪權辱國的事情,只要朝皇上、太后那裡一推了之,是皇上和太后叫我做的,和我有什麼關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