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部分 (3 / 4)

利用太陽能、雨水、風能、樹木等可再生能源。環境生態主要追求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環境,城市大片連續綠地、綠廊、水帶等生態自然景觀;二是減少汙染排放,最主要的是汽車尾氣(據有關資料介紹,汽車汙染占城市總量的50%);三是大量使用可再生資源,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所謂經濟生態就是在工業生產和服務行業中運用技術,提高經濟增長的內在質量,改善產業結構,朝著降低資源和能耗、節約資源和環保產品轉變,從而參與到生態和社會可承受的發展戰略中去。例如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投入產出比可達1∶,個別可達1∶100,提高生產效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大幅度的節能降耗效果。經濟生態的概念同樣包含三個方面:第一,構建生態產業鏈,即按照產業發展的規律形成縱向或橫向產業鏈的集聚,提高產業經濟效益,減低中間資源消耗;第二,治理生態汙染,在生產鏈的末端透過物理、化學或生物技術實施對環境破壞的控制和治理,或者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或消除環境破壞,例如建設迴圈產業園;第三,生產生態產品,側重綠色潔淨產品和環境功能服務的產業,也就是生產過程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或利用環境資源向人們提供服務,例如生態休閒旅遊、環境景觀設計、科技研發、現代物流等產業。

前兩者涉及的都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所謂社會生態模式涉及的則是人與人的關係。城市生態系統不只是一個自然的地理實體,還是一個人文的社會實體。建立新的對所有市民開放的公眾交往、參與和合作體系,使人們都能夠理解和支援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城市規劃和發展要承載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其次,人生活在社群之中,生活在各種小群體“亞文化”圈之中,在空間上會形成不同的多中心文化板塊,形成不同空間半徑(10分鐘、15分鐘和30分鐘路程)的生活圈,形成豐富的社會結構。整個大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各個部位透過競爭、合作、依賴、共生、寄生等方式產生各種關係,社會組織在各種亞文化群體內部,以及亞文化群體之間建立起相互關係,構建起多個社團組織和俱樂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

將生態城市的方方面面高度凝練成為三個標準——環境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之後,我們不難看出:由於國內外經濟發展階段和城市發展階段的不同,對於生態城市關注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國外的城市發展已經定型,所以對於生態城市建設更多強調環境生態和社會生態,對經濟生態的強調遠不如前兩者。但是中國卻不一樣,在中國建設生態城市,尤其是放到曹妃甸這個具體的案例上來看,首先要強調的必須是經濟生態。

不是說不重視環境生態和社會生態,這是一個分階段的過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肯定要注意環境生態,這也正是唐山市政府急於推進曹妃甸整體規劃的原因,但是如果沒有經濟生態的保障,對環境和社會生態的強調如同無源之水,勢必難以持久。

對於經濟生態的認識,也是歷經變遷。生態經濟模式就是擯棄傳統的經濟模式,發展一種使資源、環境得到良性高效利用的模式,從最初的環境治理到現在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

從20世紀60年代“生態經濟”的概念提出以來,大約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生態經濟開始關注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矛盾,關注如何解決環境問題、生態不平衡問題和如何解決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枯竭的問題;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生態經濟開始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強調經濟系統的改善,關注物質閉環迴圈利用,“迴圈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