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有東南的倭亂,萬曆年間有壬辰倭亂。試問,我大明寬宏大度,可是倭國步步緊逼,恬不知恥。難道只許倭國打大明,不許大明打倭國?老臣以為,就算是太祖在世,也會憤而發兵,教訓倭國的。”
一番話說下來,崇禎不停點頭,溫體仁果然和周廷儒等人不同,有見識,有想法!
太祖總不能看著他的子孫當傻瓜吧,教訓倭國非但沒錯,還是理所當然。不過崇禎還是不敢輕易下決定,對海外作戰,不止涉及不徵之國的問題,還有海軍,還有稅收,人事,種種方面。
多了一個地盤,就等於多了一塊肥肉,憑著東林一黨的德行,他們搶不到,就會毫不猶豫當攪局天王,讓誰也得不到。
“溫卿,你所言極是,只是這番道理恐怕無法和百官言說,如之奈何?”
“呵呵,陛下,老臣查閱了近幾個月的奏摺,還真找到了一個辦法,請陛下御覽。”
說著溫體仁拿出了一封紅色封面的奏摺,送到了王承恩的手裡,轉到了崇禎面前,拿起一看,崇禎就皺了眉頭。
“這不是琉球王尚豐送來的國書嗎?”
前段時間,明軍擊敗了薩摩藩,琉球從日本魔掌掙脫出來,尚豐第一時間就來朝見大明天子,表示感謝。
當時弄得崇禎十分感動,可是接下來鳳陽失守,崇禎的心情一下子落到了谷底,也就沒有搭理尚豐,琉球的使團還都留在京城。
“陛下慧眼如炬,的確是琉球國王的奏本。”
崇禎有些不解,問道:“溫卿拿這封國書有何用意?”
“啟稟陛下,安東王不是要把總督設定在琉球嗎!那不妨就以琉球王的名義,上書請求。琉球前番被倭國幾乎滅亡,大明應邀,幫著琉球復國,並且守衛琉球,也是應有之意。”
好一個溫體仁,果然夠狡猾,直接出兵不是有違祖制嗎,那就繞個圈子,讓琉球邀請,大明應約出兵,這就順理成章了。
崇禎微不可查地點點頭,溫體仁受到了莫大的鼓勵,繼續說道:“老臣斗膽再進一言,海上風險巨大,路途遙遠,不妨全權交給安東王處理。老臣記得安東王能任免三品以下官員,不如陛下開天恩,把二品官的任命之權也給安東王,如此一來,就能兩全其美了!”
什麼兩全其美,其實就是麻煩外推!
以尚書銜總督軍務,正好是二品官,按照溫體仁的辦法,明廷只是答應幫著藩國復國,自然繞過了祖制,至於接下來會幹什麼,那都是張恪的事情,和他們沒有一點關係。
說起來這也是個掩耳盜鈴的辦法,可是誰讓崇禎就喜歡這種假惺惺呢!
聽完溫體仁的話,崇禎露出了難得的笑容,高興道:“溫卿真乃是朕之子房啊!”
子房,張良也!
如此盛讚,簡直讓溫體仁飄飄然,從此開始,他不再是內閣可有可無的三輔,而是冉冉升起的巨頭,天子寵信的重臣,激動地他渾身顫抖,立刻磕頭謝恩。
……
“唉,該怎麼說這個朝廷啊,屁大的事情,拖延了好幾個月,這要是放在戰場上,早就不知道怎麼死的了!幾百年前的幾句糊塗話,就當真了,我也是服了!”於偉良氣呼呼說道。
倒是張恪不以為然,笑道:“豈止是太祖的祖訓,幾千年前,孔孟的話不也被奉為圭臬嗎!這幫文人又哪裡懂得事易時移的道理!”
“一篙打倒一船人,這可不好。”崔呈秀笑道:“王爺,老崔雖然是文人出身,可是在王爺手下也是勤學苦讀,此番前去東海,一定為王爺開疆拓土,打下移民的基礎!”
張恪哈哈一笑:“好,就看崔兄大展身手了。”
正在此時,突然外面有人喧譁,不多時一推門,喬福直接衝了進來,進屋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