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春秋霸主完整版> 第6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部分 (2 / 4)

魯必懼而從也。”(見《東周列國志》)鮑叔牙考慮齊桓公是不好親自動手殺自己的哥哥,這種有損德行的事情只有他做臣子的來,齊桓公就把三軍的兵權交給了自己的老師鮑叔牙。

鮑叔牙一方面提出斬草除根的建議,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公子糾、召忽、管仲這三個人裡面有兩個是自己的朋友,而且都是齊國賢能的人才,現在國家正急需這樣的人。況且他也知道管仲是一個胸懷遠大抱負的人才,就先自作主張,讓隰朋出使魯國跟魯莊公說:“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

《左傳》莊公九年傳中的這句話是很有學問的,子糾為什麼要“請君討之”,“親也”,就是說親兄弟,這就是原因,殺親兄弟在春秋的年代是很不義的事情,留給人家話柄,上面說齊桓公不能親自動手,就是鮑叔牙也不可以,齊國任何一個人都不好去做,因為他是國君的兒子,沒有犯什麼錯誤,這裡只有假借魯莊公之手去行這不義之事,間接轉化了殺人的罪名,降低了政府的不良影響。那麼,後面這一句:“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就是鮑叔牙的伎倆,意思是說管仲和召忽是齊桓公恨之入骨的仇人,要親自殺掉,才能睡得著坐得安穩。鮑叔牙特意強調這個“請受”,就是暗示要“活”的管仲和召忽,鮑叔牙不能明說要任用他們,那時候,大凡國家與國家之間很嫉妒對方招聘到人才,別的國家強盛就對自己國家不利,這點毛病到後來的戰國時期更為明顯。魯莊公如果知道齊國要任用這兩個人,而且像施伯一樣明白管仲是個奇才,就只有兩種做法,要麼為我所用,要麼殺掉,後者的可能性大一點。所以,鮑叔牙找了這麼一個一舉兩得的藉口,在國家利益的角度上他更偏重於管仲的生死,畢竟管仲這樣的人才僅此一個。

鮑叔牙自己則率大軍駐紮在魯國邊境,把魯莊公嚇得膽戰心驚,連忙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可以說魯莊公還處在乾時大敗差點送命的心理陰影中,屁股沒坐熱,對方的大軍又來了。經過商議,魯國政府上下大部分人都認為只能答應這個條件,現在兵敗士氣大落,恐怕難以抵抗,經不起打了,只有殺一個公子糾以保魯國平安。魯莊公心說也只好這樣了,勉強點頭。魯莊公九年傳:“乃殺公子糾於生竇”。

但是對於公子糾身邊兩個謀士的處理方式發生了爭議,爭執人主要就是施伯,早在公子糾逃來魯國的時候,他就一直反對出兵齊國,現在既然已經大敗,要麼就全殺掉,要麼就留下管仲,他更希望是後者。他對魯莊公說管仲是個治國的奇才,進言魯莊公留下這個人輔助治理國家,否則就殺掉,免得日後成就了齊國,就是魯國的禍患。

魯莊公當然沒有看出管仲有什麼價值,天下奇才?他心裡嘲笑,天下奇才怎麼會一箭射沒射死人都弄不清楚。本來想聽施伯的,就直接殺了,可是,礙於齊國方面強調:“夷吾射寡君中鉤,寡君恨之切骨,欲親加刃,以快其志。若以屍還,猶不殺也。”好像齊桓公要變態地玩弄死管仲這個仇人,魯莊公怕齊桓公因此不滿意,又來個大軍壓境,就命令把管仲和召忽囚起來送到齊國使者那裡。

管仲的大義

管仲得知公子糾遇害,齊桓公要捉他們活著回去殺掉,又得知是鮑叔牙率領大軍壓境,心裡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可他擔心魯國政府裡的那個施伯,這個人比較厲害,可能會識破這種伎倆,後來聽說齊國派來的使者是隰朋,這是個聰明人,已經說服了魯莊公。

管仲終於沒有落得個韓非子的下場,魯莊公畢竟不是氣魄雄偉的秦始皇,沒有那麼果斷。管仲和召忽都明白了鮑叔牙的意思,他是想要組成當初的三足鼎。當初鮑叔牙沒有聽召忽的意見去做公子糾的老師,而聽從了管仲,使三人分開,鼎不成,現在他召忽也不會成全鮑叔牙。召忽對管仲說:“古有死臣和生臣,我願隨公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