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沒什麼,因為即使如此,嬴政依然不失為一個好孩子:苗正,自小受到扶植,不會長歪。
嬴政還是一個知禮的孩子。往日,有了看法一定要講,他也會注意場合,注意物件。這就是說,往日,嬴政對事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會輕易講出來,講,則&ldo;非禮勿言&rdo;。
這次是怎麼啦,不但講了,而且在大殿之上,在他呂不韋表示了結論性的見解之後講了不同的見解?
太不尋常了!
那麼,促使嬴政這樣做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呢?
是他呂不韋那句結論性的話明顯地講得不對,嬴政需要當場給予制止?
呂不韋反覆思考,判定自己的那種決定並沒有什麼錯,而且是對鄭國惟一正確的處理,因此,並不值得嬴政做出那樣的反應。
呂不韋此時想到,他幸虧聽了李斯的話,在大殿議事之前,已經把事情告訴了嬴政,就是說,從程式上講,自己也並沒有做錯。
是他呂不韋講話的方式不對,在&ldo;君&rdo;前,沒有問嬴政一句就做了決定,因此把嬴政惹惱?
這種可能性並不排除。
如果是後一種原因致使嬴政在大殿之上當面駁了他呂不韋,那意味著什麼呢?
呂不韋一直認為,嬴政並不曉得自己是他的兒子。因此,從孝道的意義上講,嬴政的做法談不上不孝。如果拋開君臣的關係,嬴政的行為倒是夠得上對長者的不敬。但在大殿之上,君臣關係恰恰是不能拋開的,畢竟,嬴政是君,自己是臣,在做最後的決定時,一定得問一聲嬴政,問問是否可以這樣決定?他沒有這樣做,原因是意識上認為嬴政還小,而且小嬴政是他的兒子。現在,嬴政不滿,講話了。
這樣,剩下的問題是,他呂不韋對作為君王的嬴政的這種表現,到底是應該感到欣慰呢,還是認定這是對自己權威的一次挑戰?
有一點呂不韋想清楚了,無論如何,嬴政漸漸長大了,自己是父親,但畢竟處於臣下的位置,今後,朝事處理起來要多加註意,對嬴政,做起事來當把他當成君,自己當作臣。
那麼,嬴政這樣表態之後,如何是好呢?
剛剛想明白,今後,朝事處理起來要多加註意,對嬴政,做起事來當把他當成君,自己當作臣。但遇到實際事情時,呂不韋又忘記了這一層。他的意識中,父親不好主動去找兒子,因此,他決定等一等,看看嬴政那邊有沒有主動行動,會不會派人來找他。
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呂不韋下令,沒有他的手諭,修渠的工程絕對不許停下來。
他還安排李斯把鄭國圈了起來,藉此加以保護。
二十四、兵動
出征的一切工作已經準備停當,當日的廷議無非是走一個過場,可萬萬沒有想到,在鄭國問題上出現了岔子。
出征日子原已確定,一切儀式都已經進行了安排。就是說,事情不好由於出現了那樣的岔子而改變。
呂不韋曾想,秦王會有些主動的表示,但一夜過去,宮內什麼訊息也沒有傳出來。
呂不韋按照原定的時辰去了儀式現場。他幻想在儀式前或儀式進行中,秦王會就鄭國的事向他講點什麼。
秦王在蒙驁的陪同下到了現場。呂不韋迎了過去。秦王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般,沒有講一句話。
儀式很是隆重。先祭旗,接著,秦王在呂不韋、蒙驁的陪同下,同乘一輛戰車檢閱了列隊整齊的秦軍。
無數面旌旗在風中飄揚,上千隻號角齊鳴,幾千面戰鼓一起敲響,形成的兵動交響樂震撼著三秦大地。
將要檢閱完畢時,秦王轉向呂不韋,道:&ldo;相國,寡人要下一道指令,把一切客卿統統逐出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