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之術也好,經濟殖民也罷,基本上套路都差不多。
前期先要投入大量成本,培養扶植代理人或者利益集團,在不知不覺中瓦解敵人內部,讓敵人按自己的設計走。
只待時機成熟,再進行收割。
想要實施這個套路,都必須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自身的實力一定要夠強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
用直白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打鐵還得自身硬。
若是半路上搞了一半,因為自身實力的衰弱而搞不下去了,前期對他國的投入就真成了割肉餵狗。
說不定最後還會被反噬。
當然,若是能順利收割敵人,收穫也是巨大的。
即便不能滅國,最低也能奴役他國為己所用,或者讓敵國不戰自亂。
所幸的是,現在的大漢對於吳國來說,是強國。
人口,經濟,軍事,無一不在吳國之上。
更重要的是,在收復了關中幷州河東之後,假以時日,大漢的戰爭潛力,遲早是三國之最。
戰爭潛力,看的不單單是誰掌握了更多的資源。
還要看誰能更好地進行戰爭動員,誰能把國內資源更高效率地加以運用。
從這一點上來說,大漢已經與吳國與魏國拉開了不小的距離。
至少在十年前,馮刺史就已經開始在地方嘗試恢復前漢,或者說前秦的鄉亭制度。
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十多年不間斷地在地方推廣學堂,培養出了一大批基層幹部。
退役的軍中老卒,地方學堂考不上皇家學院的學生,他們就是官府掌控地方的神經末稍。
從南中到隴右,再到涼州,無一不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如果說,被世家豪右完全控制了地方的魏吳兩國,就如同是身上長了惡性腫瘤的病人。
那麼大漢,就是一個已經成功手術,正在恢復健康的年青人。
十五年前,大漢丞相為了能多籌集一些糧食,不惜在國力最孱弱的時候,徵發民夫清理都江堰。
甚至還專門設立了堰官,領兵丁千二百人巡護水利。
這個前無古人之舉,說起來也是一種無奈。
畢竟當時的蜀漢經濟命脈,都掌握在世家手裡。
沒有錢糧,談何南征北戰?
誰又能料到十五年後,蜀地世家看著年年增產的糧食,再看看被死死地壓制著的糧價,欲哭無淚。
蜀地世家經過這麼多年的調教,早已經變得帖帖服服。
農桑乃國之根本,蜀地平原那麼一大片的耕地,哪裡要種糧食,哪裡要種桑樹,是早就已經規定好了的。
誰敢亂種甘蔗茶樹啥的,官府第二天就能找上門來。
至於糧賤傷農這種事情,當然是不會存在的。
因為官府對糧食有一個保底價,興漢會甚至還能高出保底價兩三文錢,甚至四五文收購。
反正肯定不會讓大夥虧本種地就是。
你就說你賣不賣吧!
“你這糧價要是合適我們肯定賣啊!”
錦城外碼頭倉庫,同時有興漢會設在蜀地的最大據點。
今天這個據點,迎來了不少客人:李家、張家、趙家、黃家……
蜀地但凡排得上號的家族,都派出能拿主意的話事人。
聽到坐在主位上的鄧良,看著下邊的吵吵嚷嚷,笑得很是溫恭:
“這麼多年了,誰不知道我們興漢會做事,那都是地道得很!哪一年我們收糧的價錢,不是比別人高?”
那是因為除了賣給官府,就只能賣給你們好嗎?!
這麼些年來,官府仗著有興漢會的草場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