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樓,又有百戰百勝的大名,不用打也能讓敵人先落三分士氣。如此一來,赴死軍和天下各軍之間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
在赴死軍面前,任何強悍的敵人都難當其雷霆一擊。這就給很多人一個錯覺,彷彿韃子也不過是土雞瓦狗,只要提著刀子上去了,就能打勝仗。
尤其是新朝初建,東林人得勢的大背景下,主戰的叫喊之聲一天比一天高,誰要說出個別的來,立刻就能吐沫星子淹死。如今聖天子在位,上下齊心,蠻夷建奴還能蹦躂幾天?只要天兵到處,還不就旌旗所指望風披靡?
要是以前,楊廷麟肯定也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員。
可成為赴死軍監軍的這些日子裡,這個老書生也經歷顛覆性的變化,深刻認識到戰爭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
不是說什麼聖天子在位就能打勝仗的。
要真是這樣,那大行崇禎皇帝打的敗仗還少了?豈不就是無道昏君?
楊廷麟也時常對人說什麼「光復北地,指日可待」的豪言狀語,可心裡卻明白的很:韃子不是那麼好打敗的。
清軍的戰鬥力,楊廷麟清楚的很,尤其是經歷過和滿洲精銳重騎的血戰之後,更是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兒。
韃子戰兵的實力比大明官軍最起碼要高兩個檔次。
這種差距可不是隨便什麼聖人教誨聖天子在位就能彌補的。
朝廷裡的傢伙們,或許真的有點兒忠誠之心,可要說起刀兵之事,他們除了喊幾句口號,還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兒。
要是說率領三幾萬的人馬和蒙古旗野戰,真要是用了心的話,只要首戰不敗,楊廷麟就有五成的把握。就算是不勝也不會敗的哪裡去,平手的可能很大。
可這是強渡長江,幾隻拼湊起來的隊伍硬著頭皮往人家炮口上撞,取勝的可能不超過三成,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
可忠誠伯一道請戰的文書,把朝廷架到了爐火上,就算不戰也得戰,而且要搶在赴死軍之前展開……
「若朝廷一意要戰,又要戰而勝之,也不是沒有辦法……」
在新皇身邊,最知兵也最為信賴的人,絕對是非楊廷麟莫屬。他這麼一說,大夥兒的熱情可就呼的一下子就上來了。
你楊廷麟有法子能一戰而勝,至於是大勝還是小勝,並不是很重要,關鍵是給朝廷一個體面,證明朝廷的隊伍不比他赴死軍差就好。
「楊編修本為文士,為了新朝操心兵事,又為赴死軍監軍,自然是最知兵善戰的……」一眾的東宮學官們個個笑逐顏開,把以前的稱呼都用上了:「到底是何等神鬼莫測的戰計?說出來給我等開開眼界……」
就連興武小皇帝也是滿臉期待,興奮的說道:「此為朝廷首戰,若能一戰而勝,無論是何等條件,朕一併應之允之。」
楊廷麟可沒有大家這麼興奮,而是深思片刻緩緩說道:「若要勝,必取得忠誠伯配合,與赴死軍協同作戰,舍此無他。」
大夥兒抱了天大的熱切,說了半天還是要倚仗赴死軍,這個結果讓所有人都大感失望。難道離了他李四,大夥兒還就真的不過日子了?
劉理順也算是沉穩之人,可還是氣惱上臉:「我還就不信了,沒有了他赴死軍咱們大明朝就不打韃子了?沒有了他李四,咱們的幾萬官軍都打不了勝仗?」
楊廷麟搖頭說道:「我知道大夥兒很是不忿,可事實如此,我軍戰力遠不如敵軍。尤其是此萬分重要的首戰,務求勝利。也只有找赴死軍幫忙了……」
要是東林那一批人物,早就高喊著熱血沸騰的口號把李四這個屠夫踹到一邊兒,準備吃帶毛的豬肉了。
還好這些老東宮們不是東林那幫子動不動就熱血沸騰的人物,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商議片刻之後,認為楊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