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車輛卻早已擠得密不透風。高架橋成了阻塞交通動脈的血栓”
第三部分,安在濤切入了很多濱海高架橋危害的現實資料。而在第四部分,他才漸漸套入正題,“當然,糾偏除弊不能因噎廢食。對高架橋不能一棍子打死,必要的高架橋該建還是得建,該要保留的還是要保留。濱海高架橋建了又拆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高架橋要建在非建不可的地方,不能搞一窩蜂;第二,建高架橋不能目光短淺,只看三、五年不行,要想到數十年後的高架橋是否還能發揮作用;第三,必須把環境評估作為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對於嚴重破壞城市景觀和環境的高架橋絕不能建;第四,對弊大利小,廣大市民側目而視、怨聲四起的高架橋應果斷拆除、毫不手軟…”
安在濤相信,這篇稿子如果見報,就等手是給濱海拆除高架橋的做法正名了。無論劉彥怎麼咬住“財政浪費”不放,她都不能再重提什麼“政績性衝動”了。
第三天一早,署名為安在濤的這篇深度報道就在中央某報見報,而且是二版的頭條。本來,為了發這篇稿子,宋亮他們花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錢送禮打點,但當這家報紙的副總編拿到這篇稿子後,就被稿子本身所吸引,建議要聞部發在了二版的頭條上,這到是意外之喜,是宋亮沒有想到的事情。
稿子見報後,影響很大,因為安在濤的稿子沒有泛泛地或者說直接為濱海正名,而是從高架橋本身入手進行正反兩面的分析論斷,從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據駐京辦反饋回來的資訊說,當天中央某高層領導就對這篇報道進行了批示,而京裡那些個主張拆除高架橋推動城市發展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也紛紛如獲至寶,紛紛將這篇報道保留下來。以期充實進自己的議案中,在幾個月後羽年初的兩會上重提。
在安在濤和宋亮他們看來,劉彥所在的經濟日報肯定會立即展開回應。安在濤已經在著手第二篇跟進報道。但令人奇怪的是,劉彥並沒有任何動靜。而在三天以後,安在濤才明白,這口才跟文筆一樣鋒利和驕傲的女記者竟然又趕去了濱海。
這天下午,閒的沒事,宋亮他們便約著安在濤一起去京裡的一些著名景點是遊玩,安在濤沒有答應。因為他已經跟燕大的孟菊教授約好。要去她家做客。
安在濤打車去了久違了的燕大校園。望著那巍峨莊嚴的高大校門。以及校門口那尊昂首挺胸的雕像。他不禁微微有些感慨。這重回燕大,看似是不足牛年,其實已經十年多了。重生前,他從燕大畢業再也沒有回來過,而重生後重愕年的燕大門口,怎麼能讓他不感慨萬千。
安在濤隨看來來往往的學生人流漫步進了燕大校園,穿過教學區,去了後面的教工宿含區。孟菊教授就住在最後面的一幢米黃色小樓上。她獨身一人住一套兩居室。
安在濤走到樓下的時候,一眼就看到了那行。熟悉的麗影。
依舊是那一件乳白色的長風衣,烏黑的披肩發,異常清秀的臉龐上掛著淡淡的冷意,縱然是寬大的風衣也遮掩不住她修成而婀娜的身材。
安在濤跑過去,笑著喊了一聲,“老師!”
孟菊猛然回頭來,飄逸的長髮隨風而擺動,抖動起一道烏亮的浪花兒。那張薄施脂粉而微帶冷意的嫵媚臉上頓時浮起一抹欣喜的笑容,她輕輕揚起白哲的手指來,小濤,來了,走我們上樓,老師等你很久了。”
孟菊幽深如若空谷幽蘭一般的目光在安在濤身上一閃而收,她轉身帶頭向樓道行去,身姿曼妙,非常優雅。
孟菊是一個非常優雅又非常有文化修養的女人,雖然已經刃出頭,但容顏之秀麗、氣質之高潔,不僅是燕大很多男教師追求的物件,還是很多陽出頭男大學生心中的偶像。在孟菊的課上,沒有一個男生會逃課,整個教室每一次都做得滿滿當當。聽著孟菊空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