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經過三年的精心建造才得以完工。這座寺廟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地理位置優越。
在聆聽了導遊詳細的講解之後,楊濤得知普寧寺隸屬於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寺廟。它的建築風格獨具匠心,前半部分呈現出典型的漢式建築風貌,而後半部分則展現了濃郁的藏式建築特色。這種獨特的設計使得漢藏建築藝術在這座寺廟上得到了完美融合。
該寺坐北朝南,整體佈局嚴謹,主要建築包括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以及千乘之閣等。其中,給海珍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當屬碑亭和千乘之閣。
普寧寺的碑亭無疑是其寺廟的一大亮點。這一點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通常情況下,其他寺廟並不設定碑亭。而普寧寺作為一座皇家寺廟,其碑亭自然也是御製的。亭內矗立著三塊石碑,分別銘刻著普寧寺碑文、平定準葛爾勒銘伊犁之碑以及平定準葛爾後勒銘伊犁之碑。這些珍貴的文物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也展示了當時皇家對宗教信仰的尊崇與重視。
那碑身之上的碑文乃是由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所組成,這四種文字分別代表著四個不同的民族,如此一來,便充分展示出清朝一統天下,多民族大團結的繁榮景象。
海珍看著碑文說道:“清朝的政權是滿蒙一體,而漢人則處於第三層地位,因此才會有‘有人說崖山之外無中國’這句話流傳於世啊!”楊濤聽完海珍的話,不禁點了點頭,表示認同她的觀點。
接著,楊濤說道:“第一次來到這裡時,我並沒有想太多,只是單純地遊玩,就像其他遊客一樣。然而,如今情況卻有所不同了。”此時,其餘人對於碑文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們選擇在一旁遊玩,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楊濤對碑很感興趣,他覺得每一塊碑都像是一部史書,可以讓人們瞭解到很多歷史知識。這次他來到了一座石碑前,這座碑的正面刻著滿文,對於海珍來說,這種文字完全陌生,但它卻散發著一種讓人震懾的氣息。
這些滿文被刻在正面的碑上,似乎在默默地訴說著那個時代滿族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地位。而在石碑的左右兩側,則分別刻有蒙文和藏文。這兩種文字代表著蒙古族和藏族,它們就像統治者的得力助手一樣。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漢字,它們被刻在了碑的背面。一般來說,這樣的位置安排會給人一種被輕視、被貶抑的感覺。但導遊解釋說,這並非單純的貶低,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實際上,這也意味著漢族人民是清朝統治的堅實後盾。他們雖然身處背後,但卻是支撐整個王朝的重要力量。
海珍對於這些觀點都持有不同意見,她堅持認為漢族在大清應該被視為第三等級。然而,楊濤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堅信漢族實際上處於最低等級,甚至不如南方的少數民族地位高。楊濤指出,漢族未能保持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徵,例如像滿族那樣剃髮,這使得他們缺乏一種強烈的民族尊嚴感。
透過仔細閱讀漢字碑文,他們逐漸瞭解到這塊石碑的設立初衷。原來,它是為了紀念清政府成功平定準噶爾叛亂,並統一天山南北地區而建立的。文字作為記錄歷史的工具,而石碑則成為了承載這些文字的載體。當他們站在石碑後方,凝視著上方書寫的文字時,彷彿能夠親身感受到那段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故事。
海珍和楊濤繼續探討著關於民族等級的話題,兩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就在這時,導遊的聲音響起:“各位遊客,我們即將參觀的是普寧寺的主殿——大雄寶殿。”
眾人跟著導遊走進大殿,殿內莊嚴肅穆,供奉著一尊巨大的佛像。海珍和楊濤暫時停止了爭論,虔誠地拜謁佛像。
走出大雄寶殿,他們來到了千手觀音殿。殿內的千手觀音像金碧輝煌,令人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