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舊時燕飛帝王家> 第5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部分 (3 / 4)

之石以子石為最佳,所謂子石,就是生於大石中的最精部位,其品種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天青、冰紋、馬尾、胭脂暈、鴝鵒眼等多種,都是以質地和花紋顏色命名的,質地的溫潤程度如嬰兒之肌膚,且善於發墨,傳說雖隆冬至寒,硯中注水也不會結冰。

潤墨濡毫是硯田——說硯(2)

歙硯所用之石以卵石為最佳,也即是溪水中之形如卵子之精石,形體稍大者則少見。其品種可分為金星、銀星、羅紋、眉子數品,只是這些品種早在南唐之時已經取竭,自宋以後佳品幾乎絕跡。再有一個原因就是歙溪範圍很小,後世所謂的歙硯多是在歙溪附近開採,而真正意義上的歙硯早已成為歷史陳跡了。

前些年去過廣東肇慶和安徽屯溪、歙縣等地,那裡的市場上、賓館前擺滿了售賣硯臺的攤位,能擺出半里之遙。向外地客人兜售些端硯、歙硯,賭咒發誓說絕對是真品,確是可笑之極。

除端、歙二溪之外,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石硯出品,其品質較好者多出產於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陝等地,大多也是採掘於河流溪水之下的岩石,也有以此冒充端硯、歙硯的品種。

無論是澄泥硯、秦漢名磚硯還是唐以來的石硯,都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文房用品。古代文人以文墨為生,故有以硯為田、以筆為耕之謂,進而硯臺又有硯田之稱。蘇東坡《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有:“我生無田食破硯,爾來硯枯磨不出”之嘲,伊秉綬有:“惟硯作田,鹹歌樂歲,墨稼有秋,筆耕無稅”之喻,都是將硯視為文人安身立命的儔侶,其實用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硯又是文人士大夫的清玩之物,米芾著有《硯史》,蘇易簡著有《硯譜》,對硯之種類、性質、造型、源流論述甚詳。歷代文人收藏硯者不計其數,所謂百硯閣、萬硯樓之稱常見於室名別號之中。清代揚州八怪之金冬心(農)收藏古硯甚富,自號“百二硯田富翁”,而其收藏又安在哉?宮廷藏硯自宋以來風氣始開,至清尤甚。據《西清硯譜》所載,歷代名硯和名家所用之硯悉數網羅其內,上迄晉唐,下至明清,名人如唐之褚遂良,宋之蘇軾、米芾、陸游、文天祥,元之趙孟、黃公望,明之文徵明、董其昌皆見於著錄,誠為洋洋大觀。

從硯的形制來看,無論澄泥硯或石硯都沒有一定的規格。從歷年出土的秦漢石硯看,與唐以後的石硯有很大區別,還或多或少保留了先秦用石研子研墨的形式。漢代陶製圓硯,一般下部有三足,從山東、安徽和江蘇徐州漢窯出土的陶硯中也偶見附帶硯盒的珍品,硯盒多為銅製,也有漆器,或刻有云紋,或繪有鳥獸圖樣。徐州出土的銅硯盒並嵌有珊瑚、松石,色彩絢麗,說明漢代所用的硯已不但具有實用性,也同時有較強的觀賞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硯形大多承襲漢代圓硯形式,但在材料上卻有所變化,這時出現了圓形瓷硯,也即陶坯燒瓷工藝製作,形式也多為三足。南北朝時期的圓硯還有下部裝有一圈足柱的,又稱為辟雍硯。此外也出現箕形的風字硯,這種箕形的風字硯一直延續了千年之久,後世仿造者很多,唐以後端歙二溪的石硯和山西絳縣的澄泥硯也有不少採用了這種風字形式。

宋代以來,硯除了注重石材的溫潤和紋理的秀美,形式更為多樣,在一般的長方形平硯和抄手硯外,還有特製的石渠硯、蘭亭硯、雜形硯等。明清之際,樣式尤為繁多,如鐘鼎、古琴、竹節、花樽、月牙、馬蹄、荷葉、靈芝、古泉、圭笏、蟾蜍等諸多式樣。在名磚瓦硯和澄泥硯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漢魏之未央、銅雀、石渠等名磚瓦外,自唐宋以來之六螭、虎符、黼黻、澄泉、結翠、伏犀等澄泥硯都很著名。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潤墨濡毫是硯田——說硯(3)

端硯之美除了肌腠紋理之外,尚注重石眼,如鴝鵒眼、鸚哥眼、雀眼、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