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武俠歷史小說短篇> 第198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8部分 (4 / 4)

好不容易盼得名角登場,看到的卻是出七拼八湊的活報劇;當喜愛歌曲的觀眾苦候整晚,聽到的不是一人一句的“拼盤”,就是一次使用,明天誰都不會記得的快餐歌曲;當喜愛小品、相聲的觀眾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卻是味同嚼蠟的表演,和讓人哭笑不得的假喝采、假掌聲;當喜愛春聯的觀眾在零點鐘聲敲響時,等到的卻是一幅既不對仗也不工穩,甚至上下聯字數都不一樣多的“和諧春聯”,他們會覺得這臺晚會的氛圍是“和諧”的麼?

所謂和就是同一,所謂諧就是協調合拍,所謂和諧,就是與社會、與民眾呼吸相通,喜樂與共,滿足這一點,即使不說“和諧”二字也是和諧,反之就很容易吃力不討好。

說到底,滿足於把“和諧”掛在一層皮上,而不是滲透融合到肌膚、血肉中,是一種在精神上偷懶懈怠的表現,如果這樣,不妨乾脆在每個演員左臉上直接寫上“和諧”兩個大字,右臉空出來寫廣告——這樣更省事,而且可以產生類似癢癢撓撓腳底板的喜劇效果,至少可以省下不少“人造掌聲”、“人造笑聲”的力氣呢。

………【鄭國渠的水和灤平縣的水田】………

據報道,從今年春天開始,為確保北京市區用水,河北潮河流域灤平、豐寧、赤城三縣200多個行政村、十萬畝水田將“退稻還旱”,據說,此舉每年將為北京囤積過億噸水。

據說為完成這項工程,有關方面煞費苦心,拿出了精神和物質兩手補償,物質上,每畝水田補償450圓;精神上,喊出“為保京城淨水,潮河上游退稻”的口號,大張旗鼓地說服、動員農民“發揚風格”,不種水稻種玉米。

中國雖然發展很快,但仍是個農民佔多數的國家,稍稍接觸過農活的朋友都知道,水田的收益要遠高於旱地,一畝稻子的收入,少說也比一畝玉米高出500來塊,如果旱地種的是高粱之類低產旱作,這個差距還會更大;瞭解點農業史的有心人更知道,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農業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種植範圍不斷擴大、不斷北移的歷史,想當年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京西、小站、冀東“三大稻”,不知給代代北方農民帶來多少驚喜。

如今京西稻苟延殘喘,小站稻名存實亡,此次的“退稻還旱”,無疑又將宣判冀東稻的死刑,不知當年費盡心力,一把種一把秧、一身泥一身水地讓南方稻種在河北票香的祖輩聽到如此訊息,將作何感想?

幾十年來,北京市的用水量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如果說50-70年代還只是透過官廳、密雲、十三年等水庫截留境內河流,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話,如今已經理直氣壯地把手伸到鄰近省份,讓鄰居犧牲自己,來確保京城用水的暢快了。

說到這裡不由想起鄭國渠來。當年七國還沒一統,秦始皇也還只是秦王政,有一天他抓到一個名叫鄭國的韓國間諜,此人的使命是遊說秦王政修築一條“鄭國渠”,以耗盡秦國國庫,從而遲滯其統一戰爭的程序。當秦王政聽說這條鄭國渠雖然耗資巨大,也的確會拖延自己用兵的計劃,但一旦建成,卻能讓關中增加上萬畝水田,“役雖一時,功成萬世”,就毫不猶豫“吃虧上當”照常施工,這條鄭國渠至今還在發揮功效,秦始皇雖然專制暴戾,卻也懂得和早幾年當上皇帝相比,農民的安定、農業的發展,糧食的豐足,是更有價值的事,難道當今的我們,連秦始皇的覺悟都沒有?

如今的北京在節水方面仍有很多潛力可挖,且不說工業用水的效率依舊低下,一些洗車房、大浴場之類耗水大戶仍在毫不顧惜地揮霍著寶貴的水資源,大到控制城市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小到提高個人節水意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