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這許多之後魏源告訴林海豐。寓居興化及杭州被困期間。閒來無事的他。為了排除寂寞。曾經細細的給康熙和乾隆朝算過了一筆賬。
由於在大清的統治之下。唯一可以衡量那時中國經濟好賴的硬通貨只有糧食這一樣。以。咱們也從糧食談起。
到了康熙四十五年的時候。大清政權在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的穩定階段。當年的全國耕的的總數為五萬千多萬畝。按照一般的糧食平均畝產約為360計。當時全國的糧食總產量大致為兩千萬萬斤左右而當年的全國人口總數粗的估計為九千萬不足。這樣。在康熙四十五年。全國人均糧食的數量也就大概為兩千兩百多斤。
等進入乾隆四十九年。全國的的總數雖有增長且已達到了萬萬畝。但此時的人口早已到了接三億。還是按著前面的推算。乾隆四十九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最不超過兩千六百萬萬斤。也就是說。全國的人均糧食的數量時僅九百斤不足。
九百斤!呵呵好像那也不少啊。這要是叫那些不過帳來的人聽了估計準一拍大。高挑大拇指。眉飛色舞大叫上數聲的“好”。當然啦。九百斤的糧食。要是能實打的落到尋常百姓的糧囤裡。那顯然富流油。可遺憾的是。你拿不到九百斤。因為。你只是“被平均”了。
都不說那些手中握有大量土的的財主們了。也不說那些貪的無厭的官員們了。咱們就單單隻說乾隆爺。這位風流|的乾隆爺只要下一次江南。那的有多少糧食才能滿足他的奢侈呢?
“老先生的這筆帳。可真是算到家了!”聽的津津有味的林海豐。連聲的讚歎著。
魏源“算帳”的興趣。在林海豐的讚歎聲中。更加變的濃厚起來。
沒有對比。難顯真偽。魏源又告林海豐。他研究過明代的經濟。他用明末的萬曆年間為例。來說明他上述的那番論調。絕對是正確的。
萬曆年間。一兩白銀即可以購買兩石的大米(在明清的度量衡中。一石大米的分量一無二。約相當於咱們現在的九十四點四公斤)。可到了清朝。那就慘到家了。無論是康熙。還是乾隆年(更新最快間的最正常價格。一石大米也至少可以賣到二兩白銀以上。嘖嘖……怎麼生活在“康乾盛世”的老姓們。真正的購買力才僅有落魄的明王朝兩成都不到。
“我就納了悶了。聖明的皇上們再三告誡天下的芸芸眾生。田畝耕稼是如何的如何的重要。可怎麼偏偏耕的數量的增長。就是趕不上人口的飛昇呢?莫非“盛世就是“生世。如果大家不玩命的養活孩子。就無法對的起康乾這兩位老祖?”
林海豐先是愣了那麼片刻……笑了。
“你別笑。”魏源的臉上。莊重的很。“我恰恰就聽到過有人以此來論證康乾的“盛世”是真。他們的道理很充分。沒“盛世”。哪裡來的安居樂業呢?既然沒有安居樂業。又何談生養之千秋大計?”
“這其實是謬論。”林海豐強忍住笑。“生養乃人之本能。不管世道不盛。生養和繁衍總要繼續。您說的對。康熙這個人運氣很好。乾隆也一樣。人口的大幅增長。根本與“盛世”或不“盛世”無關。而是僅僅取決於國內外有沒有大規模的破壞性的戰爭。”
“嗯。你說的這點。才真正的說了點子上。”
魏源點點頭。隨後|色變的有些鬱悶。他沉吟了好一會兒。藉此恢復恢復體力和精力。這才跟著又說。“物價低廉富裕老百姓安居樂業。擁有一大批寬容開明。且有良好學識修養的君臣士大夫形象的。以及寬鬆自由和平等活躍政治氛圍的晚明社會。那才是……”
魏源看了看林海豐把順嘴要說出來的話一壓。改成了“那才是一個社會充滿著動盪和蘊‘變革的大年代。萬曆年間。方以智(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別號多種。是明末清初一位